三、改革开放。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3卷372页)。对改革开放的性质、作用、意义和影响,邓小平论述得最多。1984年,他明确指出:“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邓小平文选》第3卷82页)。之后,又进一步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136页)。“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232页)。根据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前无古人。改革开放的每一个大的举措都是创新,必然会引来许多不同意见和议论。怎么办?邓小平提出了“不争论”原则。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文选》第3卷374页)。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他主张全面开放,向所有国家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
四、依靠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
邓小平始终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树立群众观点,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群众路线。他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342页)。“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邓小平文选》第2卷230页)。“我们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力下放给农民。农村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同时广泛调动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180页)。这些论述表明,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巩固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这样说过 :“我是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