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旧词新义,释放哪些信息

四川:旧词新义,释放哪些信息

编者按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推进改革,需要更大的决心,需要破冰,需要拓展新路。最近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就有不少新的亮点、新的阐述,比如,强调要痛下决心转方式、趋利避害抓投资,等等。我们今天在此推出两篇评论,敬请关注。

再论“痛下决心”

本报评论员杨中

“必须痛下决心,抓紧转方式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近日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以“痛下决心”相要求,凸显出问题的急迫性和严重性。“痛下决心”,意味着我们必须及时了断这样那样的犹豫和纠结,甚至不惜“壮士断腕”。

诚然,我们过去在经济转型、科技创新上做了不少工作,整合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成绩也相当可观,但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面前,在国际国内复杂的淘汰落后产能成绩也相当可观,但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面前,在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面前,无论是力度还是决心,都还不相适应。其直接原因,是我们还没有从过去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惯有模式中脱身出来。过度依赖投资拉动、依赖低端产业规模扩张、依赖“三高一低”的粗放增长方式、依赖政府高负债推动快速增长,这些我们驾轻就熟的办法,如今都难以为继。而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及经济下行的压力,更倒逼我们退无可退。现在,转型发展的机会,转瞬即逝,不紧紧抓住,今后必定付出更大代价。就此而言,“痛下决心”,不啻一声警号、一盏红灯。

要“痛下决心”,就要找到以往决心不够大、举措不够硬的深层次原因。最大的症结是在发展观念上。有的领导干部,差不多就是用GDP这把单一的尺子来衡量全面小康,把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视作可以软化甚至留给后任的工作,心中没有“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位置;有的领导干部,对经济增速和政绩的理解也有偏差,时时和左邻右舍简单地比经济数字,甚至因为急功近利而弄虚作假。这样的“发展”,短时间也许可以做到表面好看,但从长期看却后患无穷。因此,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发展观和与之紧密相连的政绩观问题。“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长远负责”,必须成为我们自警自励的座右铭。

要“痛下决心”,需要忍得住一时之痛,以局部的放弃换得整体的转机和长远的发展。发展过程往往是先易后难,该调整的该淘汰的,越到后来越难下手,留下来的很多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老伙伴”,也许以往给我们经济“冲量”带来过强力支撑,也许调整下来会涌现出一些棘手的难题。除旧布新,的确是一个重大考验。但是,转方式调结构已是箭在弦上、急在燃眉。昔时关公刮骨疗毒尚能忍痛,为了避免拖延调整导致无可挽回的局面,为了焕发经济体的整体生机和活力,我们为什么又做不到?其实路径已很清晰,这就是省委指出的:坚持调存量与扩增量并举,主要在扩大增量中调优结构。关键就是做好“加减法”——传统产业要做的加法是,加大改造力度,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巩固发展现有优势;减法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新布局产业项目的加法是,重点引进和发展高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减法是,不能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控制“三高”投资。

可持续的发展,必定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必定是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我们务必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课,把生态文明建设看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可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净土、绿水青山。

改革本身注定就要“痛”,要换观念,还要动一些“坛坛罐罐”。只有顺应经济规律,痛下决心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以改革促发展才不至于落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