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趋利避害”
本报评论员王付永
趋利避害,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本能反应。通过趋利避害,优化资源配置,挤掉落后产能,调整经济结构,可以加速进入良性循环,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在资源配置中,投资都是极其重要的方面。把握好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有关优化投向、趋利避害论述的精神,对我们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有裨益。
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毋庸置疑。但不适当的投资,对经济健康发展的危害也显而易见。发挥投资的正效应,就要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趋利避害,规范政府投资,合理引导民间投资。
四川投资的潜力还很大,明年及今后几年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然要保持必要的投资强度和投资速度。但从结果已经可以看出,一些投资行为是盲目的,如,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的城镇化的速度,等等,而产业集中度不高、低水平同质化等投资行为,也在产业发展中开始拉后腿。所以,要加快经济的良性发展,合理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有增长潜力的行业和领域,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下,我们要做的大事很多,稳增长、强产业、调结构、夯基础、惠民生,都需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而防止不适当投资形成新的落后产能,也需要引起高度警惕。那么,如何趋利避害抓投资呢?
首先要规范政府投资,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投资要体现公共性,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危害。政府投资要注重优化增量、启动存量,加大工业技改投入、交通能源建设投入等;要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正确处理责权利关系。省委明确规定,宁肯牺牲一定的发展速度,也要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就要努力在经济转型、科技创新上寻找新的出路。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就要努力在经济转型、科技创新上寻找新的出路。
其次要合理有序启动民间投资。在民间投资启动不足的当下,对其要合理引导——放宽投资门槛,加速简政放权,下放一批投资类审批权限,考虑将一些盈利性的公益项目引进民间资本,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消除无序竞争,政府投资要起到先导和示范作用,通过运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手段,如投资补贴、投资抵免、投资贷款贴息等,引导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领域。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但是市场只会起到警戒和惩罚的作用,如果过度竞争,则会浪费资源,增加机会成本,扭曲供求关系调节利益分配的本能,优胜劣汰就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政府因此需要通过投资引导、政策鼓励、舆论宣传等手段引导民资从过热、无序、低端的行业退出。
现在一些人对低水平重复建设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其有着片面性理解。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引进企业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我省对钢铁、造纸、水泥、玻璃、光伏等过剩行业的产能进行整合化解,关闭了一批小煤矿,淘汰了一批企业过剩产能,但从市场供求情况和生产水平看,还不够,还需要强化对市场经济趋利避害的认识。
趋利避害抓投资,新形势下投资决策要以创新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要立足省内、着眼全国、放眼世界,积极稳妥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决策民主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以趋利避害、科学有效的投资,为我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