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思想理论领域的热点问题(3)

2013年思想理论领域的热点问题(3)

热点四:关于网络安全与网络治理

2013年的网络世界极不平静。从国际看,美国“棱镜门”事件持续发酵,在世界范围引发轩然大波。从国内看,互联网已成为最大的公共舆论空间,成为今天中国面对的一个“最大变量”。面对错综复杂的互联网,政府主动“亮剑”加强治理,依法打击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刑拘“秦火火”等大V,出台“转发500次以上入罪”等司法解释,使网络空间逐步重新清朗起来。这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也引发思想理论界对网络安全、网络治理以及网络反腐等问题的高度关注。

一是关于网络安全问题。美国“棱镜门”事件引发思想理论界对网络安全的高度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棱镜门”事件彻底掀开了美国一直宣扬的“民主”、“自由”、“人权”、“法制”的虚伪面纱,网络安全威胁已成为全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有学者认为,美国一边高呼取消网络管制、力倡“信息自由流动”,一边暗中监听监看公民隐私;一边以受害者的姿态非难别国发起网络战,一边又组织跨国网络攻击的做法,不仅十分虚伪,而且居心叵测。这正暴露了美国长期奉行的所谓“双重标准”。有学者指出,这其实就是美国价值观的体现:只要有利可图,只要能掌控全世界,就敢撒弥天大谎,就敢践踏一切人类良知、道德和法律。面对网络安全威胁,学者们认为,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挑战,是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必要途径。对我国来说,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最关键的是要有“阵地不能丢”的忧患意识,有“兴利除弊”的媒介素养,有“能力升级”的创新精神。

二是关于加强网络治理。学者们认为,网络谣言侵蚀着社会诚信,瓦解着社会道德基础,危害极大。打击网络大谣,净化网络环境,刻不容缓。有学者认为,网络可以降低发言的“门槛”,但不是“法外之地”。只有遵守文明上网“七条底线”等基本规则,网络才能健康发展。政府提倡言论自由,但言论自由不代表言论可以无底线、无操守、无良知,批评不代表可以肆意攻击、恶意丑化、随意歪曲。意见领袖作为网络上有影响的人物,尤其要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好榜样。有学者反映,极少数心理阴暗的人利用网络造谣传谣,其目的是反党、反社会主义、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有的已为西方反华势力所利用,或者和西方反华势力沆瀣一气。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学者们认为,必须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多渠道加强创新网络管理。有学者建议,政府应善于倾听“网络民声”,把网络作为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及时掌握最新舆情,积极回应网上议论。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一些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很容易在网上形成热点。面对网上热点,相关部门决不能失语或妄语,而应及时有效应对。一些学者认为,加强相关立法建设是打击网络谣言和网络犯罪事件的根本保障。还有学者指出,治理网络谣言,除了通过立法、加强行业自律、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外,更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正能量”。

三是关于网络反腐。2013年以来,上海高院5名官员集体嫖娼等事件延续着舆论对网络反腐的关注。网络反腐也日益成为思想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学者们在积极评价网络反腐正能量的同时,更加关注其背后的问题和隐患。有学者反映,在网络反腐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约束,虚假举报、不实举报频现,“反腐”误伤他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些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了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公众的“猎奇心理”、“猛料思维”,一些假反腐之名的艳照和视频在网上大肆传播,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同时也挑战着法律底线。有学者指出,网络反腐能带来一时之快,却不是防治腐败的根本武器;网络给反腐带来了有益补充,反腐却不能止于网络。那么,如何规范和引导网络反腐?如何更好地发挥出网络反腐的正能量?学者们指出,只有将网络反腐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与传统防腐反腐手段互动,形成合力倒逼官员清廉从政的机制,才能发挥出其最大效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反腐正能量。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