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企业退休养老金连涨10年之思考 (3)

【案例】企业退休养老金连涨10年之思考 (3)

上调养老金是好事养老金替代率更不能忽视

在全国层面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再提10%之后,江苏反应迅速,决定增加500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202.7元。这是自2005年来养老金连续上调的又一得力举措,这一政策彰显了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决心。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尽管养老金持续上调,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却在不断下降,这意味着退休金的增长速度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企业员工退休后的收入要大大低于工作时的收入。

有数据表明,1999年之前,中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总体上维持在75%以上。然而近年来,根据国家劳动部门测算,我国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在58%-60%。江苏官方近几年没有做过这方面统计,但也应该在这个范围之内。而去年9月26日的《现代快报》更是爆出45.6%的低数据,虽然被官方否认,但也让人虚惊一场。

不管怎么说,低养老金替代率是当下比较严重的养老难题。提高养老金是成绩,但不能让成绩掩盖了问题。按照国际经验,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

应该说,当下我们的养老保险缴费费还是比较高的。按照常理,养老保险缴费率高,替代率应该相应地高,毕竟企业要拿出大量资金给职工交养老保险。如果缴费率高,替代率反而低,这就明显不正常了。这种反常的现象背后有多重因素,但根本原因除了退休待遇“双轨制”这个制度上的痼疾之外,有两大原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政府对于企退职工的巨额社保历史欠账至今拖欠未还。尽管政府每年都给养老及社保提供财政补贴,然而,国企改制所遗留的历史欠账一直没有补上,只能从现在的统筹账户里拿来发放。随着这部分退休人员越来越多,统筹账户不足以支付,只好挪用个人账户,导致现时个人账户的巨额空账。也就说,养老金“池子里”的池水缺了一半,那么退休职工的替代率当然只能压低至50%左右了。

二是国家对于养老保障的资金投入比例严重低下。不排除某些企业出于节约用工成本的考虑少缴或不缴纳养老保险的情况存在,然而从当前国家财政和国有资产的状况看,政府完全具备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客观条件,政府一是可以限制最低标准,二是直接进行补贴。中国近10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年增速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江苏也是如此。这一数据大体上证明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来继续加大对养老保险及社保的财政支持力度。国家投入的加大,也有利于降低缴费率,减轻企业和职工的负担。

相信通过政府的努力,解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问题,将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对此,我们应该有信心,信心就象太阳一样,充满了光明和希望,但光有信心也不行,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太阳,也要看到那些可能遮蔽太阳光芒的乌云,并且正视它们、驱散它们。

上调企退养老金应为公平养老铺路

持续上调企业退休养老金,实则发出了这样的信号:在养老金并轨有待条件成熟时,抬高养老待遇的下限,给予更多的实惠,更加具有现实性。

当然,在企退养老金上调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还有基数更为广大的养老群体,处于养老金双轨体系之外。因此,在探索企退群体与公务员群体之间的养老公平和改革路径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到其他城乡居民养老制度的改革。居民养老险和新农保能否随同企退养老金上调的节奏,也逐步抬高下限,同样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