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勿让治霾“军令状”虎头蛇尾(5)

【案例】勿让治霾“军令状”虎头蛇尾(5)

环保部与31个省(区、市)签治霾“军令状”,既表明了中央防治大气污染的决心,也表明了地方政府转变发展理念与方式的紧迫性。但要想如期实现责任书上治霾目标,接下来还得做好、做实两件事:一是制定出有针对性、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考核“标尺”;二是打造出有建设性、能对各级领导干部形成威慑力的问责“戒尺”。标尺准确,各地对落实到自己头上的治霾任务才会心服口服;戒尺严格,才能确保地方政府在目标数据上不耍“花枪”、蒙混过关。

改变“好空气基本靠风吹”的现状,从根本上实现空气质量的改善,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混加的任务,也是一项需要人人参与、加强地域合作的任务。“军中无戏言”,期待在治霾“军令状”的敦促下,各地各部门这一次能真正发力、形成合力,早日把雾霾这一严重威胁人民身心健康的顽疾,彻底吹散。

【启示与思考】

这个冬天,雾霾注定是沉重的回忆。不仅全国雾霾天数创下纪录,各地的大气污染指数也频频爆表,再加上各种调查纷至沓来,如雾霾影响生殖、雾霾减损寿命等,让大气污染成为热门话题,成为公众谈资。

随着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防治大气污染、治理雾霾天气,则成为一项公共议题。此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自在情理之中。为了确保这项计划的执行效果,环保部要求31省份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这也很好理解。

无法否认,要求31省份签下这“治霾责任书”,赋予了防治大气污染浓重的仪式感,这是很好的开端。毕竟,没有责任就没有动力,签下责任书就是一种保证、一种承诺。而接下来,各地将如何努力,将承诺付诸实践,是无法绕开的话题。这“治霾责任书”,就是设置了一个目标,一个各地需要努力与前进的方向,为不甚明了的防治大气污染工作,提供了一个清晰可见的标准。

关于雾霾,百姓似乎一直揣怀几个困惑:治理雾霾到底是多难的事?关停一些扬尘工地、排污企业,真的很难?宁可让广大中小学停课,也不愿意让污染企业停工,难道GDP就比百年树人的教育还重要?《污境保护法》早已颁布实施,按法律条文办事怎么居然要采取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的形式?

治理雾霾说到底与科学的政绩观直接关联,既要让权力在GDP、财政收入和生态文明与公众健康间做一个取舍,也要明确治理污染问题也是民生问题,马虎不得、懈怠不得。

既然签下了责任书,立下了军令状,就必须以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作为配套,否则,“治霾责任书”就很难避免重蹈“房价控制目标”的覆辙。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