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房地产市场价格高企、区域分化等问题日益突显。2013年,全国房价整体呈现上涨态势,但区域分化格局日益明显。一线城市中,除广州同比上涨8.7%外,其他一线城市涨幅均超过10%,其中上海同比上涨20.1%;二线城市房价则基本平稳,总体变化不大,仅重庆有超过20%的涨幅;三四线城市整体涨幅低于一二线城市,温州等部分城市房价甚至出现连续下跌态势。
(5)货币金融投放的产出效率下降。目前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金融热、实体冷”的背离现象,货币供给在存量较大的基础上继续较快增长,但宏观经济数据却相对疲弱。
(6)宏观政策去杠杆和微观主体加杠杆之间矛盾。2013年以来,在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底线思维”和“合理区间”理论指导下,央行货币调控的态度发生重大转折,对于季节性和临时性的流动性紧张不再无条件释放流动性来维护银行体系支付稳定,而是借助市场力量促使金融机构做好流动性管理。而且,监管层交替使用各项去杠杆的政策和手段,先后开展了同业业务和票据业务检查、对债市清理整顿以及出台了以银监会8号文为核心的理财业务相关管理规定,可以看出政府宏观层面去杠杆倾向明显。
与此同时,随着三季度后国内经济弱势复苏,企业经营活力回升,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明显增加,在负债率居高不下的同时仍有强烈的资金需求。总体来看,当前宏观政策去杠杆与微观主体加杠杆并存,这一矛盾不仅会导致相关宏观政策效应的减弱,同时也会引发资金价格的较大波动,对经济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上述矛盾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推高了资金杠杆和经济运行的脆弱性。地方融资平台依托政府的显性和隐形担保,在GDP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推动下,往往不计成本融资。由于房价过高,存在暴利,且受到融资限制,房企总是存在资金饥渴症。这二者一起推高了整体资金边际价格,制造业严重产能过剩和融资平台资金效率偏低,使得利润水平远低于融资成本的现象相当普遍。而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和规避监管的驱动下,开始寻求通过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扩张资产,在推高杠杆的同时也使融资链条不断拉长,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的自我扩张过快,并与实体经济相脱节。
下一阶段中国宏观政策走向
1.政策调整与改革方向预测
2014年,我国将继续坚持宏观政策稳定、微观政策放活、社会政策托底的总体思路,在维持总需求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着力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经济运行向“新常态”平稳过渡。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出于对政府债务风险的担忧,积极财政政策的发力点将有所调整,预计会体现在:大幅度扩大赤字规模和赤字率的可能性不大,在以“营改增”为主的结构型减税方面加大做“减法”的力度,在民生投入上加大做“加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