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信息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会显示较大潜力;严格公务消费对抑制餐饮等消费的滞后影响逐渐减弱。预计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保持基本稳定,增速在13%左右。
第三,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IMF在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在3.6%左右,高于今年的2.9%,成为出口稳定增长的重要背景,预计2014年出口增长在9%左右。
从最近两年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但国内就业并未出现很大压力也可以看出,目前7.5%左右可能就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水平。因此,除非出现大的外部冲击,否则在当前水平上,GDP增速再出现大幅下滑的空间和可能性都很小。在综合考虑以上正反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预计全年经济增速能保持在7.5%-8%的区间内,全年GDP实际增速约为7.6%左右,较2013年略有下降。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关注点
1.加快转型,积极应对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经济增速的放缓将带来对银行信贷需求和其他金融服务需求增长的逐步下降,从而使国内银行这些年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将终结。商业银行在顺境中掩盖的资产质量、管理等问题也将逐步显露。2013年以来,商业银行新发生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呈现上升势头,逾期贷款余额和占比也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与日俱增。产业结构方面,产能过剩行业面临漫长的去产能化过程,使得相关行业企业风险突出。钢铁、有色金属、多晶硅等产能过剩行业企业面临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库存高企、应收账款恶化、环评及安全生产不达标所引发的信用风险。造船企业受航运市场持续低迷影响,新增订单量不足。批发零售业中钢贸、铜贸等涉及大宗商品贸易的企业风险较为集中,不良主要集中于经营困难的中小贸易型企业,资金挪用、联保联贷、存货质押、担保公司代偿等风险较为突出。工程机械行业资金耗用量较大,杠杆率较高,部分企业资金链紧张。而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行业正迅速崛起。
区域结构方面,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正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表现在贷款上,则是东部沿海区域性风险蔓延。与2012年相比,2013年区域性风险已从浙江、江苏等个别沿海省份蔓延至东部沿海大部分区域,一些商业银行福建、广东、上海等地区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较2012年末有所上升。同时,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正在改变我国的城乡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伴随着金融资源重新布局,不仅可能引发局部信用风险的集中暴露,也要求银行及时对渠道布局、客户结构、知识技能等进行调整升级。
2.提前部署,高度警惕融资平台财政风险向金融领域转移
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是2014年六项重点经济工作之一。由于地方政府没有独立发债权加之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因此在地方政府性债务中,银行贷款的比例较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可能会造成财政风险向金融领域的转移。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特殊问题,因此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需着眼长远,从制度、体制和机制角度作出长久性的安排,而不应仅限于“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