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改革助中国经济换挡升级(7)

新一轮改革助中国经济换挡升级(7)

银行应在严格控制新增信贷的同时,对存量贷款制定有序退出的计划,对还款计划明确、执行到位的,可通过展期、再融资和重组等方式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用3到5年时间逐步释放风险。要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解决预留出时间和空间来,如操之过急,可能会诱发新一轮的“逃废债风”,导致财政风险转嫁给银行,不仅破坏社会正常的信用秩序,而且会引发挤兑及支付链破裂等严重问题。同时,应做好地方政府发债、融资方式转变的准备,积极介入地方债的发行承销工作,维护与地方政府的长期良好合作关系。

3.未雨绸缪,研究应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对银行经营的冲击

2013年我国银行业的平均NIM同比已下降超过10个BP。利差环境的变化将增大银行盈利增长的难度。经测算,未来利率市场化实现后,在现有客户结构、业务模式不发生变化的情形下,2020年我国银行业NIM可能较2012年下降60-70bps,降至2%左右,2025年NIM可能进一步降至1.4%左右。利率市场化将深刻改变银行业的竞争格局。部分定价能力、风控能力、创新能力强的银行将在竞争中逐步胜出,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大型银行也具有一定优势。

在利率市场化逐步实现的过程中,建立银行同业定价协调机制将有利于经济金融的稳健发展,保证各成员银行的话语权和自主权和有效避免恶性竞争,但其完善、成熟需要一个过程,期间可能会有银行根据自己资金状况、破坏价格协调机制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在流动性紧张的特殊时期。

4.加快创新,主动迎接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对银行盈利的冲击

近年来,以网络金融、移动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发展势头迅猛,包括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平台和电信运营商在内的各类机构,不断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满足银行标准化服务难以覆盖的客户需求,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中迅速崛起、颇具潜力、不容忽视的一股新势力。互联网企业利用所掌握的海量用户数据,开始逐步将服务由支付渗透到转账汇款、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基金和保险代销等领域。这些都是银行的核心业务领域或转型重点领域,对商业银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新金融的迅猛发展,将给商业银行带来竞争手段更灵活、市场反应更灵敏、创新能力更强的新对手。更值得关注的是,新金融将使客户的金融消费模式,进而使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发生巨大变革。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时效性、便利化与个性化要求愈来愈高,若想在竞争中始终占据优势,竞争主体就必须能够及时应用新技术手段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消费习惯。能否准确把握新金融的发展趋势、提前布局,决定着商业银行未来的竞争地位,甚至生死存亡。

5.提高警惕,高度重视银行理财产品可能带来的声誉风险

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顺应融资多元化和客户资产管理需求而进行的一种创新行为,其在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带动直接融资发展、促进资本市场壮大、优化居民资产配置和助推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严重产能过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凸显、货币金融投放产出效率下降的背景下,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资金链持续紧张甚至有断裂的迹象,项目投资面临的信用风险积聚,项目投后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我们认为,虽然银行对大部分理财产品在法律意义上不承担偿付责任,但其风险的发生却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声誉。因此,要密切监控理财资金的投向和投量,对其进行类信贷风险予以严格控制,对相关风险要做到准确判断和防范化解。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