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书翰: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3)

严书翰: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3)

摘要:《意见》和云山同志讲话都包含这么一个重要的观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意见》用 “三个紧紧围绕”和“四个坚持”阐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二、要正确处理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正确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植根传统文化的沃土,才能根深叶茂、开花结果。虽然我们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不平坦的过程。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今天己经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巨大破坏,,恢复了我们党原先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并且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文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中国文明复兴”这令人鼓舞的口号。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五大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党的十六大指出,包括中华优秀文化在内的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七大论述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并且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并且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的内涵。《意见》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发挥传统文化作用的关系作了深入的论述。《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正确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这是不可迴避的问题,也是由当前面临的世情国情所决定的。《意见》用“两个面对” 即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来阐述当前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正确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重视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要弘扬我们的价值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来的成功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发展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树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价值自信就是建立在这“三个自信”基础上的。弘扬我们的价值自信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价值自信也是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的升华。

二是要坚决反对“外来教条主义”。应该说这种教条主义在我们党内和队伍内部也长期存在过。它的特点就是毛泽东当年讽刺过的“言必称希腊”。随着当今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外来文化越来越多地传进来。其中当然包含有人类文明成果,需要我们认真吸收和借鉴。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人对外来的东西顶礼膜拜的情况。尤其是热衷于简单化地搬用西方的范畴、理念和结论,而不问其背景和前提。习惯于用西方话语来解读我国丰富多彩的改革和发展实践。这就是当今的“外来教条主义”。它的特点是“言必称西方”。对此,如果不加以克服,那么后果是很消极的。

这里涉及到语言与话语权的关系问题。应该看到,语言作为人们交往工具同其它生产工具一样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由语言构成的话语权则是有阶级性或带有阶级性色彩的。话语权的创立者法国的米歇尔.福柯指出,“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著名的英国现实主义者卡尔把国际权力划分为3种:军事权、经济权和话语权。因此,话语权反映的是某种政治经济权利,体现了人在社会中或国家在世界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因此,对西方话语既不要一概拒之门外,又不能简单照搬。正确的做法是,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态度。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8.19” 重要讲话中讲到的两条原则。一是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也就是说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要以开放的眼光和宽阔的胸襟对待外来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二是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自已话语和话语系统。这需要全党尤其是做思想宣传工作同志下大功夫才能做到的。

随着我们对外交往日益扩大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辩证分析和正确对待西方话语这是不可迴避的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一分为三”的态度,这才是科学的、正确的态度。所谓“一分为三”,就是要把西方话语区分为三种情况(或类型)。一是可以直接为我所用的话语。比如,市场经济、“看得见的手”、“虚拟社会”和“中等收入陷阱”等。二是利弊皆有的话语,对此要慎用。比如, “中国模式”就属于这种情况。从总结中国发展经验和比较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特点上看,“中国模式”这个提法是完全可以使用的。但是它最明显的不足是无法反映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最多只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某条具体道路。三是弊大于利的话语。这些话语带有强烈的西方价值判断。比如,“人权高于主权”、“独裁国家”、“邪恶轴心国”等。因为这些话语有其特定的语境和含义,如果不加分析地搬到我们国内来,后果是很消极的。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