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峰:社会和谐凝聚中国力量(2)

颜晓峰:社会和谐凝聚中国力量(2)

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入理解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根据、内涵,认真研究树立和谐价值观的条件、机制、途径,是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和谐价值观的理论前提。

二、塑造团结和睦、充满活力的价值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纠正了一度“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目标以来,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促进社会和谐的认识更加丰富和深刻。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价值目标,是对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社会状态、社会价值的正确认识和深刻揭示。这表明,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性质是相容的而不是对抗的,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和运行机制,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有状态和健康状态。确立社会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是引导我国社会走向稳定、有序、持续、上升发展的正确价值导向。

倡导和谐,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和谐表现在国家目标上,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遵守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这样就能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共同前进的社会和谐氛围与和谐人际关系。守德即和谐。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确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观念与制度,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公正即和谐。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永续即和谐。表现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是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苦乐、荣辱、得失、顺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和谐心理。平衡即和谐。

倡导和谐,要对其内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和谐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相得益彰,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达到和谐,“和而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多种、利益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差异与多样是繁荣之源,正是在这多样性的和谐统一中呈现出生机勃勃景象。和谐是稳定与活力的相互支持,是在稳定的前提下充满社会活力的和谐。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正是国家的长久和谐之道。和谐是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互为条件,是在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连接、相互转化中实现和谐。追求和谐,就是要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化解潜在的社会冲突。就是要在各种严峻挑战、安全威胁、重大斗争面前,不犹疑、不畏惧、不退缩,敢于亮剑、勇于斗争、善于取胜,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创造中华民族的灿烂前景。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