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职业教育崛起备受国际关注。中国是人口大国,在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优势,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国际职业教育体制比较,中国高职办学的模式有许多中国特色的元素,如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工学实践模式、专业建设等,很多已经成为国际性研究的热点课题。基于此,中国高职教育的国际交流已是“两相情愿”,共同期待。
第三,高职内涵化发展亟待走向国际化。从办学规模化拓展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内涵化发展,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转型,目前已经进入到关键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整体改革深化、教育资源优化重组的时期,高职院校如果还是“传统经验化管理”、“闭门办学”、“单打独斗”,势必影响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教育理念新、内涵化管理体制科学性强、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满意度高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高职教育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的问题与思考
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是一种办学的升级和转型,其面临的问题也不少,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第一,高职教育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要有自己的资本。从考察团与两国高校教育交流的经验看,找准交流的话题、热点十分重要。如在圣力嘉技术学院,学术讲座从“温州一家人”的电影导入创业,温州是享誉世界的创业热土,温州人的创业精神是感动世界的支点,温州的高校如何吸纳和传承温州及温州人的创业文化,很快吸引了听课者的兴趣。讲座也就把握住这个热点,介绍了学院如何变地方教育“资本”为自己的“本钱”,如何建构政产学研市“五位一体”的职教体制,如何在教育服务理念下开展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何利用“园区化”的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使听课者口服心服。国际教育交流,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实践方法的创新、要有可检测或比较的成果。为此,只有高度提炼办学特色、深度总结办学成果、大度吸收不同观点和看法,方能使交流“说”有分量、“论”有底气。
第二,高职教育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要学会包容。教育国际化交流的主要载体是学术,交互的形式多是研讨。考察团此行所作的两次学术讲座,最深的体会是:讲座的主题可以预定、报告的流程不可设定,整个报告是在热烈的讨论中、听报告人的不断质疑中完成的,预先准备讲授的演示文稿在这种场景中只能退至二线,而因问题触发的探究则成为交流的主线。在这样高度民主、学术自由开放、思维活跃的讲堂里,既考量主讲者的学术水平、教学艺术和应变能力,也考验主讲者心理的承受力和容忍度,因提问者探求的问题不可测、质疑提问的方式个性化,其中也不乏“捣乱型”的故意刁难、无中生有、自我标榜,真可谓“乱象”应有尽有。其实这种教学情景的寓意非常深刻,国外教学重在生成性,即学习环境是生成的、知识的教与学也是生成的、学习能力的获得更是生成的。如此看来,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价值的、思想的、理念的、方法的碰撞不可避免,而学会在矛盾交锋中学习、在包容心态下去采他山之石,是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