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立足常效抓机制
枣庄市认真总结作风建设的经验,努力把作风建设的具体行动转化为制度化、机制化的成果,努力做到作风建设推进一步,机制建设跟进一层,促进了作风建设的常效化。
一是建立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推行审批事项 “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做到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审批科室向大厅集中,大厅窗口审批授权到位,审批事项办理到位;依法对每项许可事项的审批流程进行了简化、优化,流程再造,审批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了1/3以上;建成启用了新的市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了市、区(市)、乡镇(街道)和村居(社区)四级政务服务网络全覆盖,极大地方便了基层群众办事。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统一管理,按照“一委”、“一办”、“一中心”的模式,建设了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实现了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与交易机构职能、人员、财务三分离,确保了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平公正,自开通以来,共监督项目533个,涉及金额96.11亿元。其中,对14个千万元以上政府采购项目全程监督。开发了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行政处罚、舆情监督、公共资金监管等电子监察系统,全面同步地监察各类事项办理的全过程,实现了“全程监察、绩效评估、社会监督、公开公正”。强力推进行政处罚权公开透明运行,细化量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共梳理上报涉及行政处罚自由裁量事项4589项,分档次进行细化后项目17352项;建设枣庄市行政处罚网上服务大厅网站,实现行政处罚流程网上留痕、减少行政处罚过程中自由裁量权过大,规避行政处罚中人为因素干扰,提升了行政执法的质量、效率和水平。
二是深化行政效能提升机制。针对个别市直部门和工作人员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中梗阻”等现象,开展“百家企业千名群众评议市直部门百个重点科室”活动;对评议排名靠后的科室所在部门给予预警,对连续两次排名靠后的科室所在部门进行效能告诫。
三是健全群众利益的保障机制。深入推进“123农廉工程”,全市共创建区(市)级示范村257个,市级示范村100个,村级成立了村监委,共纠正不合规决策2320次,意见建议被采纳5276条,促进了村务决策民主化、村务监督常态化、“三资”管理长效化、“三务”公开规范化、“三级”网络信息化,较好地维护了群众利益。
四是完善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市纪委监察局建立了基层联系点制度,市委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区(市)和一个信访问题比较突出的镇(街)、村(居)作为群众工作联系点,其他县级干部也选择了一些单位和重点企业作为联系点,主动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进行调研走访,听取群众意见或建议,研究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共征求意见建议70余条,梳理汇总出相对较集中的问题21个。将梳理出的这21个问题全部列入“问题台账”,实行项目化管理,按照问题的性质特点和整改时间划分为中长期和短期整改项目,确定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抓好整改落实。
(作者:中共山东省枣庄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