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本报近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宇文利。
记者:您认为,今天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与价值在哪里?
宇文利:价值观是社会群体共有的心灵标杆和价值导向,是人们思想的明灯,也是社会行动的法则,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能缺失。自鸦片战争170多年来,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发展中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出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了一步步走向并建构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变迁和社会转型。在这种变迁和转型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构建和实践是极其重要的,因为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最具有内控性并最终发挥指引和导向作用的力量。
从思想理论层面看,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一种对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方位的思想认知和理论把握,体现了针对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历史自省、现实自觉、理性自信和行动自强,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上的理论创新与进步。从实践层面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治理,旨在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来消除近些年来人们在思想领域出现的分歧、矛盾和问题;是一种社会动员,旨在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并形成合力,实现国富民强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种意识形态保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