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关于这一点,可参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陈来先生的观点,陈先生多年来都持“以仁为本,以和为用”的观点,他说:“‘仁’是儒学价值理性的代表和实质性传统的集中体现,‘以仁为本,以和为用’的文化实践结构,体现了儒学与西方文化不同的精神特色,是真正代表儒学核心的文化实践、社会理想和文化取向的普遍性价值,集中体现了东亚世界的价值理念。”
②关于六大基本德性,详细内涵可参证韦政通先生的有关论述。
参考文献:
[1][意]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M].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张莉,刘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鲁迅.鲁迅杂文集[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
[4][英]罗纳德·哈里·科斯.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徐尧,李哲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5]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8.
[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6]邴正.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想象与文化符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3(3).
[1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美]安乐哲.和而不同:中西哲学的会通[M].温海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9]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
[20]郭齐勇,叶慧.核心价值观要有中国元素与现实性——兼论纳入“仁爱”与“诚信”范畴之必要[N].光明日报,2012-03-24.
[21]陈来,翟奎凤.价值儒学:接着新理学的新儒学——陈来先生思想访谈录[J].江海学刊,2013(3).
[22]韦政通.中国的智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23]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M].台北:学生书局,1996.
[24]劳思光.儒学精神与世界文化路向[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6.
[25][美]杰里米·里夫金.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M].杨治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7]汤一介.传承文化命脉推动文化创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J].中国哲学史,2012(4).
[28]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7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29]毛泽东文选: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0]毛泽东文选: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2]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