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新生(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新生(5)

面对“文化大革命”对传统“中国精神”的冲击及与其相伴的经济严重萧条,1976年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拨乱反正,至1978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直至今日,短短三十几年迅速崛起,成为经济总量达世界第二的世界大国。而正是在这个进程中,产生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精神”传统再次走向新生。但在这次新生的过程中,我们的价值观又一次遭遇了巨大的冲击。这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强势文化随国门打开,大规模侵蚀中国价值系统,自由主义的政治理念及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发生着广泛影响。二是发展市场经济在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国力,催生致富光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的同时,也激发各种利益主体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激发了物质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的滋长。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文化处境。何去何从?为此,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对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重铸民族之魂进行了战略部署,掀开了文化秩序重建的新的一页。

2.作为“中国精神”新生之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与实践,使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为之巨变或者说发生革命性转型。这一转型的价值观基础就是迥别于传统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方面的最基本最突出的观念,它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它具有理想性、主导性、稳定性、共识性等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柱就是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信念,从本质上说,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社会主义价值观包含一条主线、四个层面。

主线就是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哲学—经济学批判。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在批判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本质是维护私有制,是一种占有式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具体形式表现为商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与货币拜物教,充满了对效用价值的追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价值观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因此,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人这个存在物必须被归结为这种绝对的贫困,这样他才能够从自身产生出他的内在丰富性。”[8]251-252在《大纲》中,马克思还针对“效用价值”观指出:“一切产品、活动、关系可以同第三者,同物的东西相交换,而这第三者又可以无差别地同一切相交换,就是说,交换价值(以及货币关系)的发展,同普遍的贿赂,普遍的收买是一回事。普遍的卖淫现象,表现为人的素质、能力、才能、活动的社会性质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说得文雅一点就是:普遍的效用关系和适用关系。”[9]113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进一步表现为一切神圣价值的丧失和生活的全面金钱化,“一切都为利己主义的享乐而牺牲”[8]251-252。

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对追求效用价值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超越,其基本内涵体现在四个层面。

第一,社会主义在物质价值层次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财富充分涌流,但同时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涌流的财富体现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质发展”是共产主义革命“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否则,“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0]538。而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财富的生产,是“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而这种“涌流”本质是生产出“人的全面性”,是人自身价值的全面实现——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不就是在普遍交换中产生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的普遍性吗?财富不就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的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不就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9]479-480

第二,社会主义在道德价值方面强调超越效用价值,拒斥个人利己主义,践行集体主义。资本主义的资本逐利逻辑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发展都从属于资本的发展,包括精神文化及人的存在本身被商品化,都间接或直接被当做资本增值的手段,处处张扬的是功利价值,物质世界在增值,而人的世界被贬值,道德走向拜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在废除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己主义不再是社会道德原则;剥削已无根基,人们有高尚的道德觉悟,奉行内含自由个性的集体主义精神,并通过劳动的自我实现达成幸福美好生活。

第三,社会主义在政治价值方面突出强调人民为本、平等正义与实质民主。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并以此出发把充分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解放全人类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11]42由此,在政治价值观上,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虚伪性,主张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正的民主制”,同时把平等正义视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呼吁平等,这也是社会主义格外吸引人的地方。而对于何谓平等正义,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任何阶级统治。”恩格斯也指出:“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12]448他还指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12]448

第四,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是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马克思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而这种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1]52他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52

上述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1)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2)平等正义与实行“真正的民主制”;(3)人民至上,集体主义,或曰“社会个人”主义;(4)劳动者最高贵,幸福生活是通过劳动而自我实现;(5)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社会主义价值实践对“中国精神”的革命性重塑

社会主义价值实践对“中国精神”的重塑,其基本进程就是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规范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转变过程,其最大成果就是产生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它们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思想凝炼,是“中国精神”发展的当代思想精髓。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