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新生(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新生(6)

传统“中国精神”是巨型复杂的文化样态,许多人都试图对其特点作概括,但面对中国精神,即便是“大师们”也莫衷一是、爱恨交织。梁漱溟先生这样概括中国民族品性的特点:(一)自私自利,此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二)勤俭,此指习性勤俭、刻苦耐劳、孜孜不倦、好节省以至于吝啬、极有实利主义实用主义之精神等。(三)爱讲礼貌,此一面指繁文缛节、虚情客套、重形式、爱面子以至于欺伪;一面亦指宁牺牲实利而要面子,为争一口气而倾家荡产等。(四)和平文弱,此指温顺和平、耻于用暴、重文轻武、文雅而不免纤弱、特喜调和妥协;中庸及均衡、不为己甚、适可而止等。(五)知足自得,此指知足安命,有自得之趣,贫而乐、乐而无怨、安分守己、尽人事听天命、恬然而爱好自然风景、少以人力胜天之想等。(六)守旧,此指好古薄今、因袭苟安、极少进取冒险精神、安土重迁,一动不如一静等。(七)马虎,此指马虎笼统、不求精确。不重视时间、不讲数字、敷衍因循、不彻底、不大分彼此,没有一定规律等。(八)坚忍以及残忍,残忍指对人或动物缺乏同情;坚忍则谓自己能忍耐至至高程度。克己、自勉、忍辱、吃亏等都属于此。对内对外两面,实亦相连之事。(九)韧性及弹性,韧性至于牢韧,弹性则并有弹力。此不独于其个人生命见之,全民族全历史亦证明如此。此不独其心理精神方面为然,于其体质及生理现象亦证明如此。(十)圆熟老道,此大概为中国民族之总括的特征。其含义有:悠悠然不慌不忙、稳重、老成持重、心眼多、有分寸、尽情尽理、不偏不倚、不露圭角而具有最大之适应性及潜力。[13]25

中国共产党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中国精神的转变,既彻底批判了传统文化精神中封闭、狭隘、保守、落后、专制、奴化等弊病和局限性,又弘扬了其大同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优秀品质,从而使“中国精神”传统沿着批判性、科学性、开放性、现代性进行了革命性重塑,具体表现为:

一是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取代儒学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不是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而是要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努力将其与中国现实、中国历史、中国传统相结合,将其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土壤之中,由此结出新的果实——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14]41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民族风格,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六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强调要统一思想,竭力确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领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现代化发展。

二是社会主义取代大同思想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天下大同”,是中国人对于理想社会最原初的梦想,《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又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为小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又吸收大同思想的精华,构建起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并不断以此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与追求。

三是在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的批判吸收和转换的基础上,构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与道德精神,在全社会倡导与推行,使之成为社会主导的价值导向。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剥除传统道德中的等级压迫、保守封闭的方面,但积极倡导和弘扬诸如“忠诚”、“信义”、“仁德”等优良道德元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做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转换。如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重新解释忠孝节义等伦理规范就是对这种话语进行转换的典型案例,“‘对国家尽其至忠,对民族行其大孝’,必须号召全国同胞实行这种最高的民族道德,这就是对于古代的封建道德给了改造和扩充。共产党员必须成为实行这些道德的模范,为国民之表率。党员过去已是这样做的,今后更应努力。如果不这样做,就不是共产党员,在共产党中没有他们的地位。因为一个真正的孝子慈孙,必然是对国家民族尽忠尽职的人。这里唯一的标准,是忠于大多数与孝于大多数,而不是仅仅忠于少数与孝于少数,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对于仁义也是一样,有益于大多数人的思想行为谓之仁,处理关系于大多数人利益的事务而得其当谓之义”[15]。

毛泽东同志还对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作了自己独特的创新阐释,如提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的雷锋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庆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往无前、英勇牺牲的人民解放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理想主义、革命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继儒家文化衰落后,成为新中国的文化符号,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总结20世纪人类社会科学代表性成果,共计43项,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入选的唯一成果。”[16]

四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产业,持续不懈地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引领的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及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不断努力在丰富多彩的渠道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在社会生活特别是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唱响主旋律,营造好风尚,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