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环境移民”的背后:需重视需作为(3)

【案例】“环境移民”的背后:需重视需作为(3)

“环境移民”,还有移不出去的人

因阳光、空气、水源这生命三要素而“孟母三迁”,已经屡见不鲜。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海外移民存量已达到934.3万人,23年增长了128.6%。中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移民输出国。2011年,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600万元人民币的国人在国内拥有约33万亿元资产,其中2.8万亿元的资产已转移至海外,约占中国2011年GDP的3%。

移民本来也是国际社会的正常现象,进进出出,个人选择。但富人移民成潮水,且直接指向“纯氧生活”,在2013年雾霾蔽日的语境下,恐怕不能不对移民现象作出环境生态层面的现实考量。《新财富》2013年的调查,认为环境、医疗水平等因素成为中国人移民的第二大原因,近70%的人认为这是导致他们移民的重要原因。当居住环境逼着人用脚投票的时候,我们固然要加大环境投入、想方设法以青山绿水留住人,但更重要的,恐怕不是把目光盯在高净值人士身上,而更应该关注那些“贫贱不能‘移’”的平民阶层。

有钱的,可以选择“环境移民”;没钱的,注定只能成为“环境难民”?这个问题也许有些烫手,却是无可规避的现实。亚洲开发银行发表数据称,早在2010年,亚洲就有3000万人口因气象灾害而被迫离开家园,而鉴于这个数字,到2020年,全球将有5000万人口成为环境难民将是一个乐观的预测。国际移民组织的报告称,到2050年,全球将会有十亿人口成为环境难民。历史而言,不少今日的发达国家,都曾在工业化初期经历过严重生态环境污染的梦魇:美国20世纪30年代就经历过10年沙尘暴;1952年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最终造成8000多人死亡;1982年日本长崎洪涝灾害,夺去 299人性命……哮喘事件、烟雾事件,看似天灾,实则人祸。无序的粗放发展,制造了历史上的气候难民、环境难民,而在这些“人人都是责任人”的公共环境事件中,最倒霉的不是能向环境高地迁徙的富人,而是哪儿也去不了、只能待在环境洼地的普通百姓:一方面,他们未能从环境污染过程中获得任何收益;另一方面,在公共环境风险中,他们几乎最是“手无寸铁”——他们承受了环境压力,却分享不到环境红利,末了,还要为环境危害承担后果。

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有环境移民,就必然有对等的环境难民。尽管客观而言,环境问题不是中国式问题,但中国在“环境移民”问题上更该秉持前瞻性的警惕。这种警惕,固然要着眼于精英与创富阶层的“驻足”,更要从民生与民权的层面,关注那些“移不出去的人”。当城镇化的经济进程遇上逆城市化的生活选择,环境投入与环境整治,恐怕就不单单是个无关痛痒的事情。

【启示与思考】

近些年来,各地环境污染事件频频暴发,诸如空气、水质、土壤等均遭受重大污染,令人触目惊心。而大范围雾霾天气的多次出现,则将环境污染问题推上舆论顶峰,民众也开始意识到,在环境污染面前,大家都是受害者,无分贫富贵贱。与穷人只能无奈忍受恶劣环境相比,富人和精英阶层则因自身条件优越,可选择的道路更多,“用脚投票”离开环境污染的大城市,去国外环境宜人的城市居住,或者国内尚无大规模污染的地区生活。

这种“逃离”现象与农民工进城形成鲜明对比,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人口流动,背后则是庞大的资本、财富、人才等流向,势必会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差效应。环境污染城市和地区被富人与精英所抛弃,逐步沦为穷人为主的聚集地,并由此而造成中国版的“穷人窟”,形成严重的社会割裂现象。此种情景并非杞人忧天,国外在工业化发展阶段,也曾上演过类似的一幕,大城市中心区经济非常发达,白天熙熙攘攘异常热闹,晚上却几乎成为空城,只剩下低收入者,富人和精英都去环境优美的郊外居住了。

显然,我国目前出现的“环境移民”现象,就是历史的重演,如不认真应对,后果会很严重。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工作,对污染企业大开绿灯,对违法排污行为处罚不力,导致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地发展的噩梦,民众普遍感受到环境压力。目前,环境污染造成的各种危害,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健康风险,不能不为之忧虑。

毕竟,有条件选择“环境移民”的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要继续在恶劣环境下生活,如果环境问题得不到改善和治理的话,或将因此而形成社会阶层的对立冲突,诱发更严重的社会危机。可见,对于“环境移民”不可小视,需要认清背后的真实焦虑,检讨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步伐,追求更有质量、更环保的发展道路,让每个人无须移民,即可享受到宜人的环境。

无法否认,“环境移民”是十分紧迫的环保警示,意味着一些城市已经达不到“宜居”的标准了。如今的调查结果,以一种更为具体的方式,诉说着环境污染给公众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一直是公众呼吁的发展模式,也是官方提倡的发展模式。可在现实的操作中,还是屡屡被忽略,这也导致各地的发展还是“重发展轻环保”,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遭遇到残酷的破坏。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的确不能无动于衷,亦不能无所作为。面对部分的“环境移民”,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种不得已的无奈之举,不然,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呵护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从来都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而面对“环境移民”,我们应有更多的作为。一方面,加强对环保的重视,只有多接触百姓,才会知道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没有遵守环保的底线;另一方面,则是对于“环境移民”,尤其是一些官员和企业的管理者,不能简单地让其“移民”,需审视这些官员在任一方时有没有纵容的“污染企业”,要审视这些企业老板们是不是把环境污染了就准备走人。如果存在这样的行为,则有必要让他们缴纳“环境修复费”,甚至给予问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