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王健: 解读“两会”之新亮点(7)

主持人:王教授,我们看到总理用一个很恰当、很生动的比喻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时间的关系,王教授,有人说五大亮点、八大亮点、十大亮点,咱们就先三大亮点,咱们接着往下聊。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看到,总理也提到了一个经济发展区间“上限”和“下限”的说法,或者说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您怎么来看待“上限”和“下限”?像孟子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也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和高度,您怎么看待这个概念呢?

王健:这个问题学术界讨论得比较多,大家提出来的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上限”还是“下限”,还是我们现在确定的经济增长7.5%、通货膨胀3.5,这个是从中国目前经济的实际出发来进行确定宏观调控的目标的。对中国来说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在我们定目标的时候首先要解决的——就业。中国人口数量庞大,每年还有1000多万的新生劳动力,不断在成长。在这个过程当中,假如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业就很难保证,特别是新增就业就很难保证。所以我们经济增长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就像以前我们经常讨论为什么是8、为什么是7.5、为什么是7?这之前实际大家都知道,学术界的争论,各个部门也有不同的看法,最后定下来的7.5。

首先应该说我们从就业这个角度来说是能够增加就业的。大家从数字上可以看出来,比如说我们去年定的新增就业的目标是900万,今年是1000万,也就是说7.5的比例大体能够保证新增就业100万。因为我们现在GDP的规模比去年大了,基数大了,所以这个是第一个要考虑的,这是我们首要的目标。因为从一个务实的政府来说,最最要考虑的就是就业。

接下来是第二个目标,第二个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总理提出来我们向改革要红利。实事求是讲,向改革要红利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向改革要红利的过程当中,可能有的产业成长更快了,但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产业或者有的企业、有的产品会受到影响。因此从改革的过程当中来说,我们要给改革留出一定的余地,留出一定的余地我们就不能把这个指标给它定太高,比如说我们定8也不是说不行,但是你定太高了,改革的空间和余地就小了。

第三个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总理提出来,这次向雾霾要开战了,向雾霾开战也是有代价的,向雾霾开战就意味着有些企业要转产,但是转产的初期一定是减产。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