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政协会上的集体哀悼,以捍卫生命尊严的名义(2)

【案例】政协会上的集体哀悼,以捍卫生命尊严的名义(2)

政协会为殉难者默哀彰显“国家温度”

这一刻,所有人都在为29条无辜殉命的逝者悲泣;这一刻,所有的眼泪都化为愤怒,向那些惨无人道、人面兽心的暴恐分子发出最强烈的谴责——3月1日晚发生在云南昆明火车站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嗜血暴徒必须被绳之以法,必将被钉入历史的耻辱柱!这一小撮人的暴行,不只是向广大民众发出挑衅,更是在向一个走向和谐繁荣的伟大国家、愈益团结强大的中华民族进行挑衅,乃至是向整个人类社会进行挑衅。

国由民组成,民以国为荣。国家从来都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它是由一个个老百姓通过无数的家庭及社会纽带连结而成。国家与民众之间,是有着同呼吸共命运的声声相应、息息相通、心心相印之感受的。无论是“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抑或是“国之兴也,视民如伤”,都特别强调了这种近乎生理范畴的条件反射,以及超越了感官界限的“通感”。那些烙在民众身上的悸人伤痛,放大了说就是一种国之殇、国之痛,久久传递着时代的痛感。

所有良善者,都绝不容忍这一小撮丧尽天良者的凶残暴行;所有善良心,都为无辜者所受伤害而感到心碎。公民有难,最有刻骨铭心之感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亲人,同时还有身后的整个国家和民族。全国政协会议正式向昆明“3?01”遇害无辜民众默哀,向29条生命致以国家最高礼节、给予民族的最高哀荣,表达的就是以民为天的民本情怀。这是一个国家给予公民最贴心、最温暖的“国家温度”。同时也亮出了斩钉截铁的“国家态度”——正如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3月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所言:“对于严重暴力恐怖分子,不管他是谁,属于哪个组织,与谁有牵连,暴恐行为发生在何时、何地,中国政府都将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暴行只能激发人们的愤怒,面对恐怖的威胁我们将更加团结。“不管你以谁的名义,当你把屠刀对准无辜者,你就是人民公敌”“为遇难者祈祷,愿逝者安息,伤者平安”“昆明不哭,我们与你在一起”……这些来自网络的祭奠,表达的正是亿万网民的共同心声。一个伟大国家对普通公民的深深之爱,同一蓝天下祖国大家庭里所有成员的真切之爱,都将汇成爱的海洋、凝聚成无比坚固和强大的责任大堤。“我们要像石榴籽那样紧抱在一起”,因为我们就是相亲相爱一家人。

政协开幕默哀是份全民反恐“提案”

如果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之后的悼念,浸透悲伤的情绪,那么,此次默哀,心态无疑更为复杂。其中有对遇难者的缅怀:生命的骤然逝去让人悲恸;有对暴力的谴责:那些视生命为草芥者,必将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审判;其中更有对生命的尊重、对稳定的珍视、对文明的坚守、对价值的宣示。政协开幕默哀,亦是一份全民反恐“提案”。

记者采访得知,这次默哀仪式,委员们并没有事先得到通知,但他们都表示一点也不意外。两会是中国政治文明的窗口,很多人都会从中观察政治风向、经济走势。然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窗口政治”中,体现国家的基本理念、治理的基本准则。政协会议前为昆明暴力恐怖事件遇难者默哀,无疑彰显了对人的尊重、对暴力犯罪的谴责。从这个角度看,这样的默哀仪式,是政治文明的一种进步。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悼念,也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同频共振。这两天,昆明街头排起献血的长队,受伤者的情况牵动人心。舆论对于遇难者的哀悼、对于犯罪者的谴责,汇成强大声浪。“我们与春城在一起!”“我们都是昆明人”……这些简洁有力的口号,代表每个有良知者的心声。这一切都说明,和谐文明,乃是社会共识,是每个人的所愿所盼。

通过电视、网络直播的这场默哀,已经成为一种公共仪式。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国家乃是“想象的共同体”,“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联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个成员的心中”。产生一样的认同、凝聚共同的价值,这样的公共仪式,正是一个社会的“心理连接”。在人民大会堂的默哀中,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暴力的谴责,都将沉淀成一个民族的心理底色。

这样的默哀,也应促成更深层的思考。于个人,不要让少数人的所作所为,固化为对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与偏见,以宽容之心、平等之态对待其他少数群体;不要在突发事件后失去理性和审慎,散布那些蛊惑人心、制造混乱的传言谣言,转发那些有损社会基本价值的言论。于社会,如何解决深层次问题,如何维护社会的安宁稳定给每一个人以安全感?回答好了这些问题,是更好的哀悼。

让我们都起立默哀,为那些无辜逝去的生命!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