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新型“急难愁”如何解

上海:社区新型“急难愁”如何解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系列访谈之四

摘要:“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要把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殷殷期待。

本报特派记者 张骏

访谈嘉宾:

朱国萍 全国人大代表 长宁区虹储居民区书记

王醇晨 徐汇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马伊里 市政协人资环建委主任

“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要把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殷殷期待。

然而,现今基层存在解决问题手段有限、资源缺乏、责任无限、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转型,面对群众日益多元的诉求,原有的基层社区干部队伍是否还能适应变化需求?基层队伍又如何强身健体?

“神经末梢”面临新问题

记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面对当下社会的多元需求和纷繁矛盾,听到社区干部队伍中普遍反映不适应。

朱国萍:基层社区是社会的“风向标”、“晴雨表”。现在做社区工作不容易,居民的心态越来越不好把握。另外,上面政策稍微动一下,社区干部就要“跑断腿”,比如单独二孩政策出台,社区干部都要一家一家去跑,去登记备案。此外,人员流动越来越多,社会服务和矛盾调解的事情多了,但干活的还是这么几个人。

王醇晨:居民区党组织是“神经末梢”。一个书记常常是上管婚丧嫁娶、下管鸡毛蒜皮、左管家长里短、右管打架扯皮,为社区和谐发挥了作用,有群众说他们都是有“菩萨心、婆婆嘴、橡皮肚和毛驴腿”的全能管家。当然,他们同时也面临着一个大问题:随着社会管理职能的下移和前伸,基层社区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而手上资源有限。

记者:我们还注意到,这些经验丰富的“小巷总理”自身也面临着很多新挑战,比如知识储备不足等等。

王醇晨:现在的居民区,增加了很多新型“急难愁”,比如业委会运作、物业纠纷,还涉及居民维权等,用传统思维和方法显然难以为继,对于社区干部而言,也有一个与时俱进增能的要求。小区和谐不和谐、环境整洁不整洁、群众对党和政府信任不信任,关键看党组织强不强,看这个居民区的党组织书记是不是善于把社区党员、在职党员、居民群众、社区单位等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到小区的公共事务中来。如果,“小巷总理”不够强,社区建设就会受影响。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