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新型“急难愁”如何解 (2)

上海:社区新型“急难愁”如何解 (2)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系列访谈之四

摘要:“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要把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殷殷期待。

门外要有路,门内要有台阶

记者:新问题不断,目前,不少区县都出现社区干部“青黄不接”的情况。

王醇晨:确实,社区干部后备补充跟不上需求增长。上世纪90年代,由于国企改制,不少企业的中层党政干部分流来到了居民区工作,他们当时年富力强、管理经验丰富、有较强领导能力,迅速成长为社区工作的“行家里手”。这种改革“红利”可遇不可求。现在这批人已到了集中退休期,“谁来接班、如何接好班”,是居民区干部队伍建设的难点之一。 目前,由于对社区工作“婆婆妈妈”的错误印象、收入待遇较低等原因,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到社区工作。而新招聘的社区干部,不经过一段时间磨砺,一时也难以上手。

记者:听说社区有“滚动式招聘、滚动式流失”的说法。

王醇晨:流失率高,除了待遇问题,缺少晋升通道也是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为社区干部打开职业发展的上升 “空间”。比如编制,徐汇区已经在做了,连续4年招聘参照事业编制的专职党群工作者。关键是这个通道怎么延伸,比如能不能流向事业单位领导岗位、能不能进入街镇机关公务员队伍,这个“门”对于有职业规划的年轻人来说很重要。门外要有路,门内也要有台阶。还可以考虑设置居民区书记岗位等级,与年限、业绩、待遇挂钩。下一步,我们还将健全完善书记岗位的薪资增长机制,让“书记们”的收入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自己的工作表现相挂钩。

朱国萍:虽然 “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但在我看来,“青”不见得就一定要是年轻人。年轻人文化水平高、懂电脑,但你让一个未婚的年轻人去管计划生育,她做不来的。社区干部队伍最好老中青都有,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队伍。

记者:社区工作不仅有人做、还要做好,这对社区干部素质提出很高要求。

王醇晨:针对一些社区干部工作理念上的滞后、能力上的欠缺,要有针对性地“补钙”,开展统筹培训,专题辅导、经验交流、角色扮演、实地参观等,做好“治理”这门功课。还要为社区干部 “减负担”、“增底气”。大家现在都很重视居民区减负,但“五龙治水”各管各,怎么形成有效的“准入门槛”,谁来审核监管,切实减轻基层队伍工作负担,要有考虑。“增底气”就是要让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有资源可用。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