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曾形容时下学者“很忙”的学术生态:忙于著书立说,忙于晋升职称,忙于获大奖,忙于拿课题项目,忙于成名成家,忙于四处讲学。这种忙碌本无可厚非,但由此形成、催生的浮躁心态就很值得关注、警醒:坐不了“冷板凳”,耐不住寂寞。可以说,学术浮躁是当前学术界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危害学术生态的痼疾。学术浮躁是急功近利之风在学术界的“映像”,扭曲了学术的本真面貌,是对学术本质属性的亵渎。
近年来学术浮躁问题之所以愈演愈烈,决非偶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既与学者个人的学术人格、学术创新精神、学术灵感、学术悟性等个人因素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文化氛围、社会体制以及学术科研管理体制等外在因素有关。究其根源,学术浮躁的症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术创新意识弱化。当前学术浮躁的一个典型表征就是论文的粗制滥造、“批量生产”。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高产”与“低质”往往是一对“孪生姊妹”。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告诫道:“一个著作,可以流传千古,才够得上是著作。”写作贵在精和质量,哗众取宠的所谓“畅销书”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一项学术成果是否具有创新性,主要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基于学术成果自身发展史的维度:是否提供了新材料,提出了新观点,建构了新理论,呈现了新分析视角、学术框架?是否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有所跨越?第二个层次基于学术成果社会历史发展的维度:是否在一定范围、一定层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历史发展进步,是否对现实有指导、推进价值,是否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文化、社会效益?
其次,学术评估机制过于“量化”。学术共同体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一些共识,如实行适度的“量化”考核。诚然,对出版专著、发表论文进行量化考核是重要的、必要的,因为这样有助于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开展,能为学术考核设定标准、制定规范,维护学术公正。但这种“量化”考核不能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否则这种导向会助长为发表文章而发表文章的浮躁学风,助长急于求成的功利情绪。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科研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学术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长期的潜心钻研、积累才能有所收获,没有任何终南捷径。《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面对满园春色不为所动,专心治学,不求闻达,“盖三年不窥园”,读书笔耕不辍,“其精如此”,其日后的功成名就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评价学术水平高低更重要的是侧重于学术成果的质量优劣而非数量多寡。一个人的研究成果即使很多,但如果质量、品质不高,其学术水平很难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再次,与个人学品、学术涵养有关。学品如金,纯度越高,价值弥真。不管外在的学术环境、管理体制如何,学术浮躁的主要责任者还在学者本身。1941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傅斯年教授要求刚成为其弟子的王叔岷三年内要好好治学不许发表文章。王叔岷遵从老师告诫三年内没有发表文章,后来却著述颇丰,成为我国知名的文史学者。即使在当前情势下,我们的学术科研机构仍然有一些坚守学术道德操守、埋头真做学问的真学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