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处理立法与改革关系的策略

当代中国处理立法与改革关系的策略

当代中国的立法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立法的一个重大区别是,中国的立法都是改革背景下和改革进程中的立法。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这个基本方针后,中国就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的时期,而立法是与改革同时起步、同步或者交错前行的,立法所规范的社会关系,实际都是改革背景下的社会关系,立法的任务常常是改革的任务,立法的难点常常是改革的难点,立法的前行与阻滞常常受限于改革的前行与阻滞,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妥善处理立法与改革的关系呢?30多年来,我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经历了几种不同思路的冲突、选择与发展,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也面临不少值得思考的严峻问题。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这个法律体系,依然任重道远。而改革又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都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和考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立法又应当如何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这就为进一步探索立法与改革的关系,拓展了宽广的空间。回顾和总结当代中国立法与改革关系的策略选择,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审慎又果断地采取适当的策略,处理立法与改革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推进改革,实现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立法与改革的辩证关系

在法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久不衰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就是法律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这一关系在当代中国的突出表现,就是立法与改革的关系。对普遍意义上的法律与社会变迁关系,从萨维尼、边沁、穆尔、伯尔曼、哈耶克、庞德等西方学者,到中国的学者,都见仁见智,阐述了不同的立场见解。但在中国,立法与改革是最近30多年来才提出的新课题,对两者的关系做全面和科学的总结尚需更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来支撑,从现有的理论特别是政治法律实务界的认识来看,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揭示基本反映了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论,即:立法与改革关系实际就是矛盾论中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立法与改革天然具有内在的冲突。立法是要把稳定的、成熟的社会关系上升为法,其实质“是将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体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1]用通俗的话说,立法的特点是“定”,是要把某种社会关系用法的形式“定”下来。而改革有“改去”、“革除”之意,常指改革旧制度、旧事物。[2]按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十三大报告的说法,改革就是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3]据此,改革的特点是“变”,是要将已经稳定下来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某些社会关系“变”过去。这样,对于同一种社会关系,在同一时期内,如果按照立法的要求,是要将它“定”下来,但如果按照改革的要求,却要将它“变”过去,这就使得,立法与改革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互相冲突的矛盾,这一情况也进一步决定了,无论是改革背景下的立法,还是立法背景下的改革,自身都蕴藏着不安定、不成熟的因素。对立法与改革关系的这一特点,杨景宇2003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作法制讲座时从两个方面做了说明。他说,一方面,“法律、法规的特点是‘定”’,“一旦规定下来,全社会就要一体遵守。”[4]而另一方面,“改革的特点是‘变’,是突破原有的体制和规则。”[5]基于两者的这一矛盾,杨景宇进一步总结说:“用特点是‘定’的法律、法规去适应特点是‘变’的改革要求,难度是很大的。”[6]杨景宇的这个说法直白地揭示了改革时代立法所面临的困境。

其次,立法与改革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一方面,立法是改革的重要条件。没有立法,改革就可能缺乏制度保障和应有的动力,改革的经验、成果就难以得到巩固和确认,改革的实践就可能陷于无所适从甚至胡作非为的境地,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十三大报告才提出,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法制,“应兴应革的事情,要尽可能用法律或者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立法“必须保障建设和改革的秩序,使改革的成果得以巩固”。[7]另一方面,改革对于立法而言也十分重要。没有改革,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关系就失去了立法的必要性和进步意义,立法也会缺乏所必须的经验、基础以及可以预见的方向。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因为有了改革,我国的法律体系才能够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8]立法与改革的这种互为依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矛盾统一性,用学者尹伊君的话来概括是很贴切的,即法律“既是社会变迁的原因,也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迁总是始于法律终于法律”。[9]

第三,立法与改革之间存在一种平衡。立法与改革的关系,既存在如前所述的冲突,但又存在一种重要的平衡。这样,妥善处理立法与改革之间的冲突,就需要掌握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什么样的“点”才能保证立法与改革之间的平衡呢?彭真曾经说,“法是在矛盾的焦点上划杠杠”。[10]在改革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有关的立法就是要对这些矛盾划一个合理解决的界限作为准则。[11]彭真这里所说的“划杠杠”、“划一个合理解决的界限”,就是立法与改革之间的一个平衡点。

当然,“划好这个界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2]如何划好这个界限呢?针对不同时期的改革以及改革的不同方面,可能会有不同的视角和策略,彭真曾提出了两条很有指导意义的原则:一条是,需要采取民主的、多谋善断的办法:“就是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反复考虑,集中正确的意见,估计到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3]第二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确立这个平衡点不得同宪法和人民利益相抵触。谈到在矛盾的焦点上划一个合理界限时,彭真说:“根据什么标准来划?对单位、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矛盾,都要在与宪法、与各族人民利益不抵触的前提下解决。”[14]按照彭真所提的这两条原则,要保持立法与改革之间的平衡,就要在遵守宪法和维护人民利益的前提下,以民主的方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立法与改革的上述辩证关系,作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认识,笼统地抽象地说起来容易,但要在实践中具体运用,却是相当不易的。30多年来,中国政治法律实务界所采取的处理立法与改革关系的策略,大体是以对上述两者辩证关系的认识为基础的,但具体的做法与是非得失,还须由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来回答。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