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30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形势背景下,对于如何处理立法与改革的关系,我们因时因势而为,主要采取了上述三种不同的策略。这些策略有得亦有失,但大体看来,对它们的运用是成功的。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还将处于改革时期,在不同的改革时期,针对不同的改革事项,采取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立法策略,是十分不易的。为此,需要在梳理已有处理立法与改革关系策略的基础上,深人总结、探索和把握改革时期立法的特点、规律,特别是理性认识改革时期立法存在的诸多问题,客观评估立法对改革的作用,把握立法在改革进程中的定位,为今后妥善处理立法与改革的关系,不断推动改革前进,实现依法治国,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注释: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条件下立法的预见性研究》(12BFX001)的阶段性成果。
[1]周旺生、朱苏力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法理学 立法学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55页。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17页。
[3]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4]全国人大常委会培训中心编:《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5]同上注。
[6]同上注。
[7]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81页。
[8]胡康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国人大网2010年8月30日。
[9]尹伊君:《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69页
[10]彭真:《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页。
[11]同上注,第303页。
[12]同前注[10],彭真书,第303页。
[13]同上注。
[14]同上注。
[15]参见刘松山:《当代中国立法与政治体制改革关系的演变》,《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7期。
[16]同前注[10],彭真书,第1页。
[17]参见《叶剑英选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61页。
[18]同前注[15],刘松山文。
[19]同前注[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20]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21]同上注。
[22]同上注,第147页。
[23]同上注。
[24]同上注,第362页。
[25]同前注[17],《叶剑英选集》,第510页。
[26]参见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8~1030页。
[27]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0页。
[28]同上注,第395页。
[29]同上注。
[30]参见顾明:《经济体制改革与“七五”经济立法》,《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31]参见俞梅荪、吴承仕:《经济立法要超前》,《瞭望》1986年第32期;顾明:《经济立法与经济改革》,《中国经贸导刊》1986年第5期;俞梅荪、吴承仕:《经济立法超前性初探》,《法学》1986年第8期;洪继明:《略论经济立法的超前性》,《中国改革》1988年第3期;刘兴义:《经济立法的超前性》,《法学杂志》1986年第6期。
[3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0页。
[33]参见前注[15],刘松山文。
[34]转引自俞梅荪:《以法制推进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管理现代化》1990年第3期。
[35]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6~97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