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马晓河: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趋势与新时期的城镇化问题 (5)

——“两会特别节目”

三个不协调。大家现在看,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在区域分布上是东部地区城镇化率62%以上,东部地区62%的人口在城市,中部地区48%,西部地区44%,差距比较大。当前中国的城镇人口的比重,东部地区城镇人口的密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就是国家为什么到2020年要推动中部地区1亿人口就近城镇化,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说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率太低。从全国31个省市看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最高的是北京、上海、天津这些城市,北京的城市化率是86.2%,就是说城市人口达到将近90%,像上海也是将近90%、89%,天津81%,西部一些省市,市化率非常低,像西藏只有23%不到,贵州36%。 第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不协调。就是说当前我们国家人口积聚是大城市,人口比重在上升,小城镇人口比重在降低,这个不合理。从这个阶段来说,中小城镇的人口比重应该上升,大城市人口比重应该下降,美国人口达到50%左右的时候,它的大城市人口比重开始下跌,中小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我们现在相反,近15年来,中国的大中城市的人口比重在上升,中小城市的人口比重在下降。为什么?因为我们把大量的公共资源都集中投放在大中城市,大中城市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搞的越来越好,产业积聚带来的就业机会、发展机会越来越多,所以人们都涌向大中城市,但是导致大中城市拥挤、拥堵、污染,中小之城市发展不足。所以这次党中央提出来,重点把公共资源和产业向中小城市、小城镇转移。这是我讲的第二个不协调。第三,城镇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不协调。现在大城市过大,污染、PM2.5超标等都带来一些问题,所以这次城镇化规划里边提出来,要生态文明,更多的强调生态和绿色发展。当前中国657个城市中有400个城市缺水,有200个严重缺水,北京属于严重缺水的城市,这是第一个叫水资源不足。第二,土地资源也不足。我们目前适宜城市开发面积的土地空间已经几乎没有。第三,环境污染。大家看,2012年12月到2013年3月,全国雾霾由130万公里扩大到260万平方公里,去年的春节期间,今年春节期间,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上空有120万平方公里以上PM2.5一星期过不去。这是第三个不协调。

四个障碍我简单讲讲。比如说我刚才讲的城乡二元制度,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人口城镇化。刚才说过三代农民变不成一个市民,这都有好多故事。前一阵报道的广东有一个广西的一家三口人打工,父母打工、儿女打工,后来他的儿子又接受记者说,将来他的孙子也会是打工的,三代人都是打工仔,就是说农民改变身份变市民的通道太窄。为什么?二元户籍制度,就是说这种二元户籍制度不改的话,中国的城镇化就阻力很大。第二,土地制度改革。中国的土地制度不是市场化的制度,就是说农民的土地、建设用地只有通过国家征收变成国有土地才能进入到一级市场,农民没有权分享土地的收益。下一步按照三中全会、按照城镇化规划,土地将来要市场化,在市场化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农民的土地财产收益权,同时允许农民的建设用地在规划之内经过批准依法进入市场交易,入股、拍卖、抵押都可以,但是要通过试点。第三,跨行政区域的城市群的合作机制没有或者偏弱。比如说京津冀这个都市圈,北京、天津跟河北之间的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建立不好就造成很多问题,比如说基础设施没有同城化,北京的道路交通、公共服务、通信电话跟周边不协调。还有公共服务里边社保、养老、医疗、教育跟周边不协调。还有产业布局是竞争性的,也不协调。第四,多层次垂直管理的城镇化行政体制影响城镇化。什么叫多层级呢?中国的城镇化体制是五层的,叫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乡级,一级管一级,一级压一级。这种体制下就形成大城市利用他的行政级别地位积聚了许多行政经济资源,大城市办的越来越好,大城市吸引的产业越来越多,中小城镇就不行。这种体制只能是大城市优先发展,所以这个体制是需要改的。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