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全党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和学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长期探索和奋斗的宝贵成果
十八大报告从党90多年历史的宏大视野,考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探究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过程,以及我国的革命与建设,不难发现我们始终纠结着一系列的复杂关系。那就是我们与书本的关系,与苏联的关系,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与外部热战和冷战环境的关系,与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等各方面的关系。从中,可以感受到,我们党要独立自主地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来,是多么地不容易……。
我们党是在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下成立的,当时共产国际代表曾要求我们加入共产国际,但是陈独秀他们当时有顾虑,担心加入了共产国际会失去我们党的独立自主性,所以没有应允,但是,同意每个月向共产国际报告一次工作。事隔一年,在我们党召开“二大”的时候,由于种种复杂原因,我们同意加入共产国际。这意味着,我们党成为了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换言之,加入共产国际之后,我们党所有的大事都要听共产国际的。譬如说长征的决定,就是经由共产国际批准的。再比如,遵义会议的召开。按照有关规定,开这么大的会议并且作出重要的决定,必须事先向共产国际报告,但是由于在长征途中,我们大功率的电台被破坏掉了,无法与共产国际联系上,在如此危机之中,我们只能自作主张召开了“遵义会议”,现在来看,这是一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会议。可是在当时,我们领导人的心情还是很忐忑的,毕竟遵义会议的召开没有经过共产国际的批准,其合法不合法,就是一个要命的问题。直到1935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七大”,表示今后不再对各国共产党内部的事务加以干预,着重解决大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个时候才使各党有了比较多的自主权。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很多时候我们仍然纠结着与苏联共产党的复杂关系。直到苏共二十大之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暴露出来,毛泽东同志开始提出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并在《论十大关系》当中,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这种探索取得了不少积极的成果,新中国建起了一批工业基地,我们的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建设起来,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也有很大的发展。这都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但是,在对社会主义的很多认识问题上,我们始终受到苏联和书本的影响,把苏联的体制和做法等同于社会主义,把经典著作上的一些论断当做教条来对待,特别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没有转过来,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逐渐发生重大偏差和失误,以至酿成“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是我们探索中的曲折。但也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苏联体制模式上的弊端,从反面促使后人坚定地走上了通过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先后遇到过很多思想障碍。比如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底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农贸市场到底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到底是社会主义还是修正主义?搞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还有的说,农民家里养3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5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怪不怪?怪得很。怎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差别就在两只鸭子?在当时,我们规定农民可以搞一点家庭副业,但是绝不能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所以几乎全国所有的地方,都规定了农民养鸡养鸭只能多少,自留地只能有几分地,多一点都不行。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呢?小平同志先回答什么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精神文明也不是社会主义,诸如此类的不是社会主义。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1982年9月,小平同志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明确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概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极力探索取得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