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关于破解北京城市交通拥堵的理论思考
这个我想简单说一下,我不是内行,但是我从一个学者角度谈几点看法。
第一,我们在理论认识上,首先要弄清楚交通和人口的关系。因为人口的流动,当然还包括物资的流动,交通是人口发展的原因,同时,交通也是人口流动的条件,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当然人口流动归根结底是交通的根源,所以交通的发展要适应,要跟人口的流动相适应,同时要适度超前。所谓适度超前是什么意思?就是要预计到人口流动的结构、趋势,在设计交通设施、交通网络的时候这些因素都必须考虑进去,如果太超前或者脱离实际,这就有问题了。
这几年,我到了国内很多地方,马路修的比北京宽多了,甚至有八车道、十车道,可马路上基本没什么车,走半天也见不着一辆车,为未来发展留下了很大的余地,这个余地我没经过研究不敢说,但是太超前了。
我到日本去过,我觉得我们跟日本道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咱们一看就是地大物博,日本的马路就很窄,他的每一寸土地恐怕都要精打细算。但是,同时我也看出来了,我们的马路宽照样堵车,他的马路窄反而不堵,窄到什么程度?窄到只能单车过,想超车不大可能,当然不是在东京,东京还是宽一点的,就是小城市之间的马路,跟轨道交通差不多,超车很难,当然他的车况很好,不会发生很多车坏了就堵了。这跟我们形成一个鲜明对照,他的国土真的很有限,于是他非常珍惜。
第二,交通方式组合与人口出行结构的匹配。交通方式有很多,飞机、火车、高铁、动车、普通列车、公共交通、小汽车、自行车,这个结构要和人口出行结构相匹配。
第三,交通便利的时序合理和地域平衡。什么叫时序合理?就是周边如果跟我们的生活水平各方面差异都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就得先把交通修好了。如果大量的资源往中心城市来,而没有发挥辐射作用,这个时候不如把速度放慢一点,先把周边的发展程度提高,这样交通打通以后是双向的,有利于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平衡和人口的均衡,否则就成为造成交通拥堵的又一个原因了,大量的往里边集中,所以有一个先安排什么、后安排什么的问题。
第四,生活圈的布局和交通方式的组合。我们现在没有形成一个内在生活圈,在欧洲,一个小城市就是一个小生活圈,城市不大,在城里边步行就可以,每家就基本就只有一辆车,还不常开,因为停车费极高,自行车是主要工具,自行车的质量也都非常好,如果是到别的城市,城市之间的铁路也是非常发达的,距离不远,买票也很容易,不用挤,一般也不查票,所以很方便。所以这样生活圈的布局和交通方式是一个良性的组合,我们现在好象没有形成这样的组合。
第五,“11路公共汽车”“自行车王国”的复归。可能很多同志都知道什么是“11路公共汽车”,我们北京的公共汽车很便宜,但还是要花钱的,所以大家都开玩笑的说,你怎么来的?我坐11路来的,什么是11路?步行,当时我们开玩笑,不说步行,你怎么来的?我坐11路来的,走路来的,这在当时老北京五六十年代真是一个很基本的交通方式。
再有一个,自行车。咱们过去北京早上起来你看长安街跟潮流似的都是自行车,现在这个景象没了,都变成汽车了。所以我觉得解决北京的交通,我个人认为,真得回归我们的“11路公共汽车”,然后用两个轮子代替四个轮子。这些跟布局有关系,比如欧洲人拿走路不当回事,他们平常都习惯了。我们现在看,走路是人的一个基本活动,走路是保持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原来曾经有过,但是现在没有了,所以我觉得应该慢慢把它恢复起来,而恢复的前提是城市的布局要合理,如果走起来很危险,就不行了。匈牙利在生活圈里修的步行道跟我们的跑道一样的,周围都是很好的绿化,便于人们步行,在那里步行既是交通方式,同时还能锻炼身体。人本身就需要活动,结果我们现在打车到很远的运动场,或者到健身房的跑步机上跑步,这个逻辑是很怪的,打着车还得花打车费,既不绿色,也不环保。那何不把我们的环境搞好一点,交通设施搞得更好一点,让人们能够任意步行。而且现在有人说雾霾很严重,没法在户外跑步,还不如不跑、不锻炼呢,但是如果当选择步行、自行车作为出行方式的人占了相当比例以后,雾霾就会下降,就能够解决很多排气问题,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不能因为这个就不搞那个,所以我觉得要解决北京交通的问题,我希望可以,近一点就步行,稍微远一点骑自行车,太远了选择公共汽车,小汽车能不用就不用。
第六,时空分解,夜间的利用。比如我在欧洲学习的时候,经常坐夜车,第一,我想节省一晚的住宿费,第二,还省了时间,开一夜列车就从荷兰到巴黎了,这些就是时空分解。
第七,价格杠杆。我是搞经济学的,价格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刺激供给,一个是抑制需求。我们现在北京的交通票价没有这个功能,既不刺激供给,也不抑制需求,弥补成本也弥补不了,所以价格的杠杆不起作用。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比如说我们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实行分段计价,那这些就是宝贵的大数据,大家知道除了杠杆功能以外,可以利用这个大数据,你不用调查,你通过这个票价变化就知道人流的走向,就知道人往哪儿去,什么时间段到哪儿了,就全知道了,那是宝贵的资源。我们现在省事,一上车就一个价,但是失去的是最宝贵的数据,这个数据其实是很宝贵的。
第八,我觉得就是文化理念的引导。解决交通问题就是文化理念的引导,交通是个工具,我们现在的交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车又变成了资格、面子、身份,我曾经见过有人去开会,距离不到一里地,但是必须坐车来,其实走两步挺好的,但是有人就觉得没面子、失身份,怎么也得开着车来。我在荷兰学习的时候,欧盟在阿姆斯特丹开会,我看到所有参加会议的人都是骑自行车去,这也是一种理念,破除身份的象征。但是我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一位校长接见完我,出门打车就走,他是很习惯的,很自然。我们现在不行,我们把坐车当成一个身份的象征,所以这就是文化的理念不一样。步行、自行车,既是锻炼身体,维持生命力,同时又是绿色出行,能减少雾霾,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这些恐怕都要综合。
我就说点外行话,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有很多创新,北京市的交通应该说是一流的,在世界上来说也是一流的,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