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从家风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陈晋:从家风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毫无疑问,从家风角度切入,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之落细、落小、落实的一种有效途径。

写这个话题,是由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节目“家风是什么”引起的。播出的一百多位受访者,谈到自己的家风,没有一个人说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念。但是,各种各样的家风要求,却总是让人感觉,这不正是我们社会眼下最需要倡导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吗?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毫无疑问,从家风角度切入,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之落细、落小、落实的一种有效途径。

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道德人格基础

我们倡导和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大体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但它们不是割裂的,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个人价值取向中,如果缺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样一些道德基础,就难以在全社会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风尚,由此,把人心凝聚起来,实现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就会遇到困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细胞。家风自然会向民风辐射,民风自然会向国风延伸。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我们倡导的价值观,只有植根人民,孕育于社会,才能成为时代风尚,转化为人民普遍遵循和敬畏的家国情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家风虽然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但它是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是我们国家和社会能够形成核心价值观依托的文化土壤,对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是最基础的东西。

亿万家庭的家风,虽然各不相同,但总体上讲,都很朴实,都是崇德明礼的,向善向上的,讲求礼义的。讲的正是我们要培育和弘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宣传良好家风,在全社会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设想,社会成员如果没有这些人格道德基础,如何谈得上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打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衔接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家风的形成,建立在家训、家规和家教基础之上。有的有明文规定,有的没有,但总会从父母长辈那里传承下来一些做人处事的品德要求。这些要求,沉淀了优秀的民风民俗,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组合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气象的生动写照。比如,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这些家教故事;诸葛亮的《诫子书》,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陆游临终前写的遗嘱诗《示儿》,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些,事实上即已成为传统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即使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人生起点,也常常秉承着一些良好的传统家风。比如,毛泽东在1919年母亲去世的时候,写了一遍《祭母文》,里面说到母亲传承的家风是“首推博爱”,还有“不作诳言,不存欺心”,“但呼儿辈,各务为良”。这大体属于毛泽东对他的父母所传承家风的理解和敬畏。这几个例子,既表明我们今天要培育和弘扬的核心价值观,同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出来的我们的民族品格,其精神血脉何其相通,也揭示一个事实,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总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