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怎么改革?

中国教育怎么改革?

教育改革这个话题,为什么被许多政协委员一再提起?

教育改革“软肋”何在?出路何在?

从今年两会收到的提案看,它们既提供了对策建议,也渗透着政协各界别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忧虑和期待。

城镇化进程中要合理调整学校规模

民进中央 

■超大学校是教育工业化现象,把人作为产品标准化培养的产物。

■这种教育违背了人发展过程中的情感需要,造成家庭亲情和教育缺失。

现在,在一些地方,城镇学校快速扩张、超负荷运行,有些地方甚至一个班有160名学生,还出现了上万人的初中和高中。“超大班额”“超大规模”在许多地方已成为义务教育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存在形态。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种“教育移民”及其形成的超大学校,已经造成城镇教育的资源短缺、质量下降、区域教育责权不对称等问题。

超大学校是教育工业化现象,把人作为产品标准化培养的产物。这种教育违背了人发展过程中的情感需要,造成家庭亲情和教育缺失。产生超大学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教育发展决策导向不明晰以及管理的缺位。地方片面追求规模效益与政绩,大规模地强行“撤点并校”,从而引发校车安全、学生管理等大量问题。在城市不断扩容过程中,学校建设与城市建设不同步;在城乡结合部,住宅开发商承诺配套建学校,却为了追求利润改建商品房,也是造成城区学校大班额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在,新型城镇化高潮即将到来,我们不能再走这种超大学校的老路了。

首先,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将学校布局、流动人口的就学政策与城市规划统筹考虑、系统解决。要做到学校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避免向大城市优质学校过度集中。要制定出台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规划以及建设与管理办法,将校舍建设和设施配备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将教师和校长配置纳入事业发展规划,建立新建学校教师和校长队伍正常补充和配备机制。

同时,要科学制定学校规模。城镇学校应该以中小规模学校作为主导类型。学校布局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学生就近入学,严格控制以住宿和校车为替代方式的大规模学校。国家出台统一政策,保证学校的设立、发展、评价具有明晰标准。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班额、班级人数、学生总数的基本标准。基础教育学校的最多班额规定为30-36个,班级最高人数规定为40-45人,学校学生最高人数标准为1000人。还要科学监测人口大省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人口流向,建立有效控制班级和学校规模的预警机制。

还要建立学校规模的公示、监控督导、问责机制,减少和防止学校发展中的规模逐利行为,并向社会公布招生计划及情况,建立学校招生范围动态调整机制,将学校的规模和班额变化情况纳入学校督导的责任范围。要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行政领导管理、监督不力须承担的不利后果。对大规模学校形成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和负面教育问题,建立应急预案和补偿性干预手段。

打破“崇拜学历、轻视技能”的教育观念

全国政协委员 王正荣

■知识性、技能型、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支撑。

■这种“关键支撑”的人才,恰恰是我们的“软肋”。

■面向现代生产方式的现代职业教育,才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十几年间,推动经济发展的“人口数量红利”将转为“人口结构红利”。随着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在这种经济和社会发生深刻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头脑要打破“崇拜学历、轻视技能”的观念,我们的目光也应该转向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知识性、技能型、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支撑,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柱,更是教育改革的方向。特别是在那些劳务大省或劳务输出大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更有必要。

目前,我们存在的问题是:

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比较突出。高校扩招和初中生源人数明显减少导致就读中职学校的人数减少,以至部分地方出现买卖生源等不公平竞争和违规行为。

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不足。同是高成本教育,本地区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6000元以上,部分院校甚至超过上万元,而多数中职学校还没有生均公用经费。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发展职教的政策也未能有效落实。多数职业学校实习实训设备落后,难以高效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师资培训等改革创新工作。

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国家对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能力不足,“双师型”教师与国家60%比例的要求差距很大。在职教师再培训难,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不强。人事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发展需求,国家对中职学校选人用人的机制不灵活,学校招聘、录用、调动所急需的人员的人事权受到了限制。

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受到了限制。国家对中职学生免学费和资助政策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公办学校学生三年学费全免,而民办学校的中职学生第三年不免学费,对民办学校的招生和长远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解决这些问题出路何在?

首先要加强政府统筹,强化职业教育的地位。制定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财政的倾斜力度,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兴办职业教育。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改变职业教育的尴尬局面。强化政策导向,摒弃职教歧视,与普通全日制教育同等对待,职教毕业生纳入国家行政事业单位考录范围。

同时要限制本科发展,拓展职教上升空间。在一定时期内不新批本科高等院校(包括在异地设立分校和专升本),不扩建高等院校。下决心遏制本科高等院校招生计划持续上升的趋势,逐年减少本科高等院校招生计划(包括研究生招生计划)。

还要依托产业布局,突出职教专业特色。根据地方产业布局,依托地方大专院校优势,着重发展有地方特色、适应地方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

对于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尽快制定出台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步伐。建立中职学校灵活的选聘、招考、录用教师的制度,高素质、高技能教师在破格评职、晋级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在国家在政策导向、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要让公办和民办职业学校享受同等的待遇,建立公办、民办学校互派教师、共享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信息共享的长效机制,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同时要拓展工作视野,培养职教国际化人才。有条件的地方,加大与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等职教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合作,互通办学理念,借鉴办学模式,加强师资培训,促进学生交流。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