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习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他要求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落细、落小、落实,可记、可学、可行
伏尔泰曾说:“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在中国梦振奋中国心、全面深化改革启幕扬帆的关键时刻,习总书记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促人奋发,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改革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类历史无可辩驳地表明,一个民族,有着崇高的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有前途和希望;一个国家,有着全体社会成员认同并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就有良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反,如果价值观迷失,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即便逞强一时,也是高楼盖在沙滩上,最终难逃衰颓倒塌的命运。国家的崛起,经济等有形的物质成果是表象,文化才是深层的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核心在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丰厚滋养。
正因为如此,要实现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时代风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弘扬核心价值观,全社会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务之急是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要求。
“个人素质一小步,民族素质一大步。”之所以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因为践行价值观最基础的主体是个人。一个社会,公权力所及的范围是有限的,价值观大量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深处,落脚在公民的日常行为规范中。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琐碎小事,恰恰是在小事中每个人的言行举止,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追求。“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培育弘扬核心价值观,需要每个人择善而从、从善如流。中华传统美德之所以深深植根于民族心灵,广播于庙堂到草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规范具体而明确,从“仁义礼智信”的价值标准,到“温良恭俭让”的行为准则,从“忠孝悌慈爱”的为人之道,到“恭宽惠敏信”的为政之要,实际上就是落细、落小、落实,可记、可学、可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