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的定位(2)

国际视野下的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的定位(2)

二、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新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新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

其一,中国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所造成的世界性冲击有待充分评估。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更多地习惯于仅仅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求来考虑和处理问题,强调的是塑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不当头,少惹是非。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经济的世界性交往的加深,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调整,中国同国际社会在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环境等领域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增多。自1995年以来,中国已连续13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遭受的反补贴调查在2007年居世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国发生摩擦的对象国不仅有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德、日,也有新兴工业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还有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换言之,中国经济向全球的扩展,引发了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在不同层次的冲突。对此,我们估计不足,亟待总结与反思。我们必须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想一想,当中国富有竞争力的商品、资金涌向他国时,对方是何感受,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防范心理与措施是否可以理解,怎样消除这种心理,化解已经产生或有可能产生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实现互利共赢。自己要不断发展,同时还要促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这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新的考验。但唯有如此,才能消除国际社会的疑虑,才能向世人证明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共赢的发展。

其二,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关系遇到金融危机的挑战,质疑全球化可能导致对改革开放的质疑。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历史的产物,就国内而言,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历史变革的必然选择;就国际而言,是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客观要求。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认识、了解、融入全球化的过程,所以,两者密不可分,全球化内在地要求开放,开放性是全球化的本质特征之一。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精辟地指出,他从22次访华经历中总结出中国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开放”。

然而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内在关联性却遭遇到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面对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对受到重创的美国、日本、欧盟的经济和相伴生的社会动荡,认为全球化已经逆转甚至消失的见解再度兴起。全球化并非是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融入全球化也决非是不言而喻的历史选择,这就是在审视与反思国际金融危机时这种见解得出的结论。

上述观点建立在两个假设之上。首先,全球化是美国刻意策划、操纵的谋求霸权与私利的假象,所以,一旦美国受到严重打击,全球化就终结了。换言之,全球化不具有客观性,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西方化。其次,全球化是能给国际社会和各国带来利益,促进世界一体化的客观进程。也就是说,全球化仅是单一的正面效应。显然,这两个假设都是对全球化的误解,而以这两种假设为依据得出的全球化已经逆转或消失,融入全球化不再是各国面临的选择等见解自然也是片面的。国际社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恰恰表明,全球化是客观的,任何国家也不能逃脱其影响;全球化是复杂的、多面的,从而要求我们克服片面性、简单性,提高驾驭全球化的本领;全球化进程中的西方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出现了改变这一现状的时机与可能,“金砖四国”要求加速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就证明了这一点。

显然,国际金融危机不能成为质疑全球化的理由,更不能成为质疑改革开放的理由。中国必须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而要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就必须更自觉地融入全球化,更自觉地融入国际社会。“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36)只有充分认识这种历史性变化,才能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才能在国际与国内的互动中,总揽全局,求得新的进步。

其三,中国在当代的国际定位及相应战略问题日益凸显,亟待清晰和明确。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日益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中国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压力。如何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种种评价,澄清对中国国际角色、身份的议论,关涉到中国的未来,是当下非常急迫而严峻的问题。应当说,我们已有的理论、政策乃至对外关系的实践已在多方面涉及该问题,但尚难以应对变动中的现实。而只有定位更准确、更清晰、更坚定,我们才能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新进程中,掌握自身的命运。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