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的定位(3)

国际视野下的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的定位(3)

三、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四个维度

关于当代中国的国际定位,目前尚难以统一。从官方到民间,最大的共识基本上有两点:其一,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除此之外,尚有“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是地区性大国”等提法。

本文认为,任何简单的概括和单一的向度都难以涵盖、解释中国国际定位的基本内容。因此,特提出以下四个维度来探究中国国际定位问题。

其一,中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经济实力与影响力。一个国家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而国力之中,经济实力又是最基础、最有支撑力的关键要素。因此,讲中国的国际定位,首先必须审视、评价中国经济实力的现状。这里可立足于两个角度:

一个是从经济总量、经济规模、经济发展速度的角度来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世界上的位次已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升到2007年的6%。在2007年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居世界第一,发电量居世界第二,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五;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7%上升到2007年的66.8%。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第三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升到7.7%。此外,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网络规模居世界第一。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0%的速度。就此而言,讲中国是个经济大国、贸易大国、超常发展国家并不为过。实际上,这种势头还在持续,某些潜力还会进一步显现。比如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有学者预测2009年,最多不超过三年,中国就会超过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联合国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预测,2009年中国对外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50%(2006年中国的贡献率是14.5%,2008年为22%)。

从这些惊人的数字中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当代中国是一个在经济总量上超大规模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市场、贸易、投资、金融产生着巨大冲击力。中国经济的状况、走势和相应的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中尤为明显。正是在比较性、过程性和冲击力的角度上,我们可以说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

另一个是从人均国民总收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产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2007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2360美元,仅居世界第132位。我国科技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约为39%,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则超过70%。我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约为1.3%,而发达国家超过2.5%,如日本已达3.5%。我国的第二产业(即工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已高达50.2%,远高于世界平均值29.8%,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则只占33.4%,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值66.3%。这些情况表明,中国是一个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中科技含量与创新开发度偏低、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的国家。如果再考虑到城市化、教育水平、经济管理水平等因素,那么将中国定位为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适宜的。我们讲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此为依据的。

新兴大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我们对当代中国进行国际定位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也是最突出的分歧。本文的观点是,这两个评判不是相互替代而是并列的,不必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更多立足于对一国综合实力、发展程度与阶段的判定,具有相对稳定性。新兴大国的定位则侧重于从国际关系角度,动态地审视和分析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崛起和冲击力。新兴大国并非就是经济强国和发达国家,从大国走向强国,还有相当长的路,而且充满着不确定性。所以,新兴大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具有爆发性、冲击性,但未必具有全面性、持久性。当代中国既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日益被认同的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从国际定位的角度来看,新兴大国的定位更有针对性、更有解释力。

其二,中国对待现有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的态度。一个国家的实力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而一个国家与现有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的关系则是主观选择的结果。讲到中国的国际定位,就必然涉及到中国如何看待和处理同生存其中并与之密切交往的国际社会的关系。今天这一点已经非常明确,那就是从原来的拒斥者、革命者、打碎者的定位转向认同者、融入者、改造者的定位。这一转变是当代中国更为务实、更为理性的选择,它不仅有效维护着我国的国家利益,也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责任论”(来自国际社会)、中国要做负责任的国家(来自中国自身)等见解与声音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由此产生了中国是日益融入国际社会的理性的负责任国家的新定位。这里要注意的是,新的定位不仅是为了获得自身利益,还要自觉地承担起国际责任与义务。新的定位不仅意味着维护现有的国际规则、机制,还要为克服现有体系中的不公正、不合理作出努力,承担代价。所以,从本国视野到全球视野,在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权利与义务中不断博弈并寻求平衡点就是中国新定位面临的长期性难题。

其三,中国在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上的特质。中国的国际定位不仅要在动态的、比较的意义上明确中国与当代世界的关系,明确中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且要标示自身在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上的特质。换言之,中国在当代国际社会的角色、身份,不仅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和理性的负责任的国家,还是一个在社会制度选择和价值追求上具有特殊性的国家。我们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明确坚持社会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有着曲折的发展过程,它在实践中也有过被曲解的经历及惨痛教训,所以,20世纪后期以来,其声誉与影响力都明显下降。但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理想和价值追求并未过时,因为社会主义与公平、正义,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有尊严的、体面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我们在身份认同和国际定位中标示社会主义,就是要明确我们始终不忘维护和谋求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要不断推进国际社会朝着更公平、更公正的方向发展。当然,今天的社会主义必定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僵死的、教条的、被曲解的社会主义。如果抽离甚至放弃了改革开放,那么社会主义的标签并不能给中国带来任何活力与希望。

其四,中国对外关系中可挖掘的优势与着力点。中国的国际定位既要有现状的评定、身份的认同、自身特质的标示,还应有对自身优势与对外关系着力点的审视与预期。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无疑会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我们的差距与劣势又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并非短时期内就能改变。况且,当代国际关系虽然已经开始出现转型,但硬实力的主导地位仍是基本事实。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扬长避短,明确自身的优势,发挥自身的特长,才能有所作为。本文认为,中国的优势和着力点就是软实力。中国是文明古国,有许多文化资源与优势,中国的“天下观”、“和合观”、“天人合一观”、“中庸观”等都颇有魅力,值得挖掘。中国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主张,关于共赢、共存、共处的理念,一方面反映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在国际关系中倡导和推行新理念、新价值、新制度的意向与选择。可以说,软实力是中国对外关系中可挖掘的优势,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作出更大贡献的着力点。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的国际定位可概括为:中国是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是日益融入国际社会的理性的负责任国家,是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拥有并竭力倡导软权力的文明古国。

注释:

①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第47页。

②参见2008年12月16日《国际在线》。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