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改革更“稳健”

让改革更“稳健”

摘要:向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动力,向改善民生要动力。即便要付出经济增速放缓的代价,改革也要继续。因为,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让中国经济最终走上一条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

随着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指标性数据的公布,中国经济形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发展与改革双重目标之下,中国经济如何在逆流而上的同时不再走以前的老路?

去年,我国在实践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积累了新的调控经验。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新一届政府创新管理理念,通过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等诸多改革举措,释放市场活力,使宏观经济呈现出先抑后扬、总体平稳的增长态势。

今年,经济开局有些复杂,相继出台的一些经济指标并不十分乐观。虽然PMI指数结束了自去年11月份以来的连续回落,但作为宏观经济重要的先行指标,已经回升的PMI指数,其中有所回升的新订单、生产等主要分项上升幅度仍低于往年同期水平。

此外,货运量和用电量的增速回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发展活跃度的下降,如果再结合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创4年以来新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预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降等一系列数据,中国的宏观经济在2014年伊始依旧在承压前进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调结构、促转型的任务艰巨,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拐弯,经济增速放缓不可避免。有机构开始揣测,中国政府会否再次出台刺激举措。

就在人们担心之际,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出了对策。会议提出,研究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部署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确定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

一系列政策引发猜测,不少媒体将此解读为中央政府为稳增长、保就业而推出的新一轮“微刺激”。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棚户区改造、铁路建设则成为三把“微刺激”利剑。

不可否认,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多项措施无疑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稳增长和保就业的目标,不过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在经济承压之下出台的刺激政策却多少有些言过其实。与外界普遍解读成的“新一轮经济微刺激”相比,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政策带有更多具有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改革色彩”。

稳增长,促发展,为改革争取空间和时间,承压前行的中国经济显然需要“兴奋”起来。但感觉经济增长乏力,就立即打开货币政策的闸门,制造新的投资增长点,刺激房地产市场——这种注射“兴奋剂”式的增长方式,虽然让中国经济能够在短期内实现数字上的高增长,留下的却是需要长久消化与面对的副作用——产能过剩、房价畸高、通货膨胀……

与短期的“刺激”相比,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更需要稳健而深入的改革。当前,货币政策没有变,财政政策没有变,没有大规模的投资计划,没有为房地产市场松绑……在经济承压前行的时刻,中央政府保持着足够的耐心。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抓紧出台已确定的扩内需、稳增长措施,推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中央预算内投资将重点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

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既认识了当前经济增长下行主要受内需疲弱拖累,也意识到改革难点还在于产能过剩等难题。投资新项目以扩大内需,还是继续消化存量的过剩产能,成为经济增长与深化改革博弈的具象表现。

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是中国当前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我们不能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应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向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动力,向改善民生要动力。即便要付出经济增速放缓的代价,改革也要继续。因为,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让中国经济最终走上一条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