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小视古人的制度创新
多年来,不少人对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包括察举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的评价停留在“维护中央集权”、“箝制人民思想”等之上,认识不到这套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通过把权力社会化、公开化、透明化来避免权力的私人化和家族化,是把“尊贤使能”(也称“任贤使能”)制度化的伟大努力。而它之所以经过一千多年、到宋代才达到比较完善的境地,说明任何制度的建立都不仅是思想家个人的美好设想,而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及社会因素。我认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等至少在三方面给我们以深刻启发:
第一,官员选拔过程透明化。科举制度等告诉人们,一个人不需要搞关系、找后台,只要有真才实学,即可能通过正常制度一举成名,成为国家最重要官员。这当然沉重地打击了裙带关系,可以说科举制在官员选拔过程的公开化程度上远远超越了今天,极大地带动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积极性。
第二,官员培养过程社会化。即由于国家官员的选拔标准之一是学术和人品,特别是后来以“四书五经”为取士教材,这使得官员的培养过程可以社会化。政府不需要亲自主导教育过程,社会自发形成了一个长期、持续的人才成长的学习过程。
第三,官员选拔标准非政治化。古人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合格,不看他是否与现政权保持一致,不看他是否听话、服从,而看他是否孝亲,是否正直(抗言直谏),以及是否精通“四书五经”,等等。这些标准严格说来是非政治化的,更有利于发现人品端正和信仰坚定的人。
最后,要指出,古人为了避免权力家族化所采取的努力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对官员的监督制度,这就是历史上相当发达、完备的监察御史制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