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与改革

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与改革

——从国学角度思考与把握

摘要:一个国家的特色来源于一个国家民族的主导基因,中国特色是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治理国家首先需要政府把里里外外复杂的事拎清,就是复杂事情简单化,简单事情落得实。改革就是学会应用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主义——五行相生相克的办法解决现在的问题,再将其对应到社会主义的现实问题中,是对矛盾的深入分析、不断解决,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需要治理清阳不升、浊气不降的同时,要理气活血、化痰祛瘀。需要引导民众如何更好地、积极地,朝着有利于国家民族利益的方向去思考和认识。“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是体和用的关系,也是特色与改革的关系。这个方法将是认识中国特色的本质的关键。

一、中国特色

谈中国特色首先是要看中国,然后是特色。中国是一个国家,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本国人民等一系列因素组成的整体,不可单一而论之,更不可随便的用圈套理论解释他。这就让我们明白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种种话题都是要基于什么是中国特色。许多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等专家们对此都有深刻的剖析与理解。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作为畅所欲言的话题,这本身就体现了政府的开明与智慧,事实上也只有在不断的争鸣中中国特色的内涵与外延才能越来越丰满和清晰。

1.1中国特色的思想灵魂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思想灵魂呢?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特色来源于一个国家民族的主导基因,这个基因是国家存在所特有的传统与灵魂。我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理念与思想理论,这其中就包括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和深刻认识并结合中国文化,再实践后得出的宝贵成果。这些成果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指导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习近平总书记访欧期间发言指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注: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习总书记还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演讲时,诠释了与人为善的“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强调:“将致力于古老中华文明的继往开来与发扬光大”,他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陈向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长、研究员)。习总书记掀起的中国热和对于中国特色的通俗演讲让我们更明确了中国特色的灵魂、思想与发展方向,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无法充分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灵魂与思想,那么我们在前进中必然会遇到重重阻碍,或被糟粕、肮脏部分所诱惑,而模糊了前进的方向。

1.2 社会主义特色之剖析:天、地、人

历史上曾有的朝代有用佛教、道教等引领时代氛围;也有孔孟之道、商鞅变法等引领的治国大略。但总是要围绕一个中心,就是那个时代的国家引领者认为最需要的国策。本质上是思想意识的培育,是历史沉淀与时代需求的优化结合,都认为人是第一位的。自古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是第一位的。这种民重君轻的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也是古今成就中国的根本。而中国的天地人思维,就是一种具现化。所谓天是指时代的不断变化:天有白天黑夜,上午下午,分分秒秒。但是无论白天黑夜,太阳照常升起,才会有温暖,让我们得以生存。所以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天的思维不仅仅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更要明白要学会适应在黑夜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沉着机智、智慧正义的升华的过程。总之,天就是一种动态,难以捉摸的一种时空调整,从中我们要学会灵活的看问题,更需要的是一颗能不断努力奋进奔向梦想的心,注意避免急功近利,保持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直到光明到来的信念。这个时空中我们更要想到的是,随着世界化的进程,出现在视野中的国家随之增多,这就更加要求我们要明确保持中国特色的灵魂智慧不断强盛,防范和还击内外各类不良信息与行为的袭扰。同时也不能像日本那样不顾邻国的感受肆意宣扬日本特色。所谓地,就是孕育华夏文化的这一片神州大地。我们要明白,没有了这片地、没有了祖国、没有了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我们就不是中国人了!我们是在华夏的天地上,由华夏文化一起孕育的产物,这是不可分割开来的。所以,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我们的灿烂文化,同时对于糟粕的,不利于人的,应该以健全法律约束和禁止,这就是地的体现。所谓人,就是以华夏文化在神州大地上孕育中国人。在说及中国人的时候,这个中国是一个形容词,意思为来自中国的人,当我们做事情,思考问题的时候,不注意这一点是不行的。就算是在清朝时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思想现在看来的确是中国特色的一个雏形。中国人的文化从来没有断过,从伏羲创八卦到黄帝造字,到春秋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近现代的三民主义最后到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我们都可以明确的看出我们中国人的追求,要谋求中国的发展,就要提升中国人的水平,就一定要全方位的去看,去调整,去适应。发展,就是一代代人的新陈代谢朝着目标梦想向上的推动与努力。地球是宇宙的一个点,人有白色、黑色、黄色之分。因此,一个民族固有的东西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就像肤色和所在的土地。否则就会颠覆失去自我。现在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轨迹的一个点。

二 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与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访欧最后一站,在欧洲学院的演讲中强调: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新华网)。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所以,我们更要结合中国特色,把握好历史的接力棒,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对于特色与改革的把握重在以下五个方面。

特色与改革之一:大道至简、简非简矣

治理国家首先需要政府看得远、看得深。把里里外外复杂的事拎的清——是复杂事情简单化,简单事情落得实。通俗来说,就是简易。近视眼会把自己卖了,而远视眼会太过飘渺。现在谈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就是紧跟现在的时代脚步,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国内到国际的分析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基因综合地去看、深入地分析。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领航中国改革的感悟时坦诚作答:“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在孜孜以求的探求中达到目标。”“治大国若烹小鲜。再大的成就除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大。中国这条大船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中国五千年没有断流的文化不能丢掉了,要有文化自信;我们业已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不能走偏了,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始终保持着清醒沉着,行百里者半九十。” 深刻道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思索。习总书记说 “找到正确答案的钥匙,还在对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理解。芝麻开门,答案就在这里。”这是习总书记对改革进程的洞察与判断,对改革目标的坚定执着。因为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而在有限的时空不变之万变。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处走来,到不断变革走向未来。这是从更高的维度看待中国发展的大智慧。对欧洲改革发展,习总书记同样虚怀若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就是虚怀若谷的开放。

国家要有全国一盘棋的谋略,马走日、象走田,炮翻山、車走线。就是设部门建规矩。现在谈怎么改革开放,就要用自己的治病方法,一层一层剥开,看到它的诸多面,矛盾的制约性。当我们剥开后需要人民的理解,需要进行分析、需要一部分民众理解和认识。引导民众如何更好地、积极地、朝着有利于国家民族利益的方向去思考和认识。需要唐僧的普渡与善良,也需要孙悟空火眼金睛、爱憎分明。需要治理清阳不升、浊气不降的同时,要理气活血、化痰祛瘀。国家是一棵大树,他的根基是土壤,土壤与大树息息相关。微循环的改善才是治理的最终结果。人民百姓就是微循环中的最终接受者。也是引领者承受的最终结果。简非简矣。故要把握住整体的脉络,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不慎重。

特色与改革之二:推陈出新

对于特色与改革中蕴涵的推陈出新的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关于文明的演讲,浸润着对中华文明深沉的深思:“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

习总书记还指出“中国,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从东西方文明发展史纵看后,才形成了当今复杂的思想意识形态格局。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人民是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跌宕起伏。不同年龄段看似复杂的思想意识问题,其实是混乱后的思想疏通与引导的问题。也是法制与治理严重滞后与信仰引导的缺陷。当今改革反腐倡廉就是理气活血、化痰祛瘀。决心与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在做培土生金的引导,成水火既济之势。所谓培土生金就是要在“土”的稳定性质上,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稳中求胜;所谓水火既济就是充分利用这一传统思维体现民重君轻这一思维,达到既济这一和谐的社会状态。这一思想要求了现在国家领导班子要有胆略、魄力与智慧,高瞻远瞩、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如若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这就是信心重建的基础,会不断的给人民传达一种积极安全有序的信息。重新培育推陈出新的土壤,生发正气,输精华与全身,养润四肢肌肤,意气风发、降浊气,御风寒暑湿燥热之邪气。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