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检监察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

在纪检监察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

摘要:邓小平曾指出:“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纪检监察工作只有扎根基层和群众中,拜人民群众为师, 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从群众中寻找防治腐败的科学途径和方法,才能执纪为民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星火走向燎原,最根本一点在于我们党牢牢抓住了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并贯穿于党的全部工作之中。纪检监察工作作为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要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向纵深发展,就必须自觉把群众观点融入纪检监察工作指导原则、工作部署和队伍建设中,坚持群众路线的正确思路、强化群众工作的引领力量、维护群众利益的价值取向。

 倾听群众诉求,紧贴群众关注热点。“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强化群众观点,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从解决群众诉求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要不断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广开建言之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民声、接地气,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充分了解群众愿望,集中群众智慧,让群众的呼声通过更宽的通道纳入到纪检监察工作思路中来。2011年8月,淮安市纪委依托本市最大的民间网站“淮水安澜”开通“阳光纪检”专栏,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投诉,截至目前,“阳光纪检”发布主题帖8.15万个,点击量达1.61亿人次,已成为收集群众呼声的主渠道。为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公开度、透明度,揭开纪检监察工作的神秘面纱,我们主动回应群众的知情诉求,开展“市纪委开放日”活动,定期邀请社会各界代表现场观摩纪检监察工作,使纪检监察工作由封闭神秘变开放开明,及时答复群众疑问,正面引导社会舆论,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关心和支持纪检监察工作。

维护群众利益,赢得群众广泛支持。十八大强调,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纪检监察工作和群众工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人民合法利益。群众利益维护和实现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纪检监察工作的成效,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要强化“群众利益无小事”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坚持把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维护群众利益的最重要、最有力、最直接的手段,做到“老虎”“苍蝇”一起打,2013年,淮安市查处各类案件900件,其中县处级干部9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维护群众利益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深化“清风”行动,落实“八项规定”,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庸、懒、散、奢等“机关病”,创新“一台三书”曝光追究机制,在淮安德正网和“阳光纪检”设立曝光台,曝光作风建设典型事件,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对违反规定的下发纪检监察“通知书”、作风整改“建议书”、违纪追究“问责书”。重点解决征地拆迁、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服务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方式和手段,不断深化以提升服务水平和机关效能建设为核心的助推发展101%服务,着力探索解决对内对外开放、破解困扰企业发展壮大等方面的难题,通过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吸引更多高端资源要素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让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尊重群众实践,引导群众有序参与。邓小平曾指出:“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纪检监察工作只有扎根基层和群众中,拜人民群众为师, 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从群众中寻找防治腐败的科学途径和方法,才能执纪为民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近年来,淮安广泛开展“纪检干部下基层”活动、反腐倡廉“问计行动”等,纪检监察干部主动深入群众,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以谦逊的态度拜群众为师、诚挚的情怀与群众交友、务实的作风为群众服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事实证明,许多好经验、好办法都是群众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坐在办公室拍脑袋想出来的,越是群众的创造,越是管用有效。当前,反腐倡廉进入查处“隐性腐败”的“深水区”,我们在织密“制度网”的同时,还要织密“监督网”,形象一点说,也就是请群众担当“深水区”反腐的“向导”,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如此,既可以集思广益,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与途径,也可以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工作的整体水平。

 突出群众评判,回应群众呼声期盼。百姓说好,才是真好。群众意见是最好的尺子,最能评判我们工作的长短优劣。一项决策是不是顺民心,一个政策是不是合民意,一项工作成效如何,关键要听群众说、请群众评。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性、严肃性决定群众往往不能直接参与其中,但纪检部门的每一项工作都与群众密切相关,把评判权、话语权交给群众,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看看群众的‘脸色’,群众的“脸色”是衡量党群关系的“晴雨表”,也是查找问题的“试衣镜”,评判工作成效的“显示屏”。淮安市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中,历来高度重视群众的呼声和参与,自2001年起,开展软环境和效能建设“万人评议”活动,每年组织各层次代表上万人评选“十佳”和“三差”单位,十多年来,参与评议人数累计超过16万人。同年,联合市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在全省率先开通了“行风热线”栏目,直播节目,定期组织政府部门与群众直接对话,接受质询并进行答疑,现场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同时向全市直播,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同时,紧扣权力监督的关键环节,建立制约机制,创新理念思路、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针对一把手权力集中、监督乏力等难题,突出民意考量,连续三年探索委托无特定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机构定期评估机关部门的勤廉状况,对指数较低部门的一把手开展廉政质询,形成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合力,有效规范“一把手”的用权行为,2013年,廉政状况群众满意度达89.2%。

(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纪委书记)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