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干部下海,潮起潮落与道德困境   (3)

北京:干部下海,潮起潮落与道德困境 (3)

“干部下海”既是客观因素使然,也是个体理性计算的结果

主持人:我国素有“官本位”传统。绝大多数人加入公务员队伍都不是误入歧途,而是有强烈的主观意愿。那么辞官者为何会背弃初衷、“下海”另谋发展呢?

谢宝富:“干部下海”既是客观因素使然,也是个体理性计算的结果。辞职“下海”的官员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入职年头不久的年轻官员,另一类是堪称官场“老油条”的中老年官员。前者大体以职位较低、没什么实权而又提升空间有限或自觉不适应官场生活者居多;后者反而以有一定职位及实权但提升同样受阻者居多,因为职位较低、没什么实权和资源的中老年官员不仅在官场上没什么市场,而且在商场上同样难受欢迎。

第一类“下海”者的动机大多相对单纯,既然官场提升受阻,或自觉不适应官场,或既无腐败机会(或不敢腐败)又不甘清贫,还不如趁自己尚年轻,早点辞职再出发,“下海”另辟新天地。第二类“下海”者中虽同样不乏动机单纯者,但也确实夹杂着某些动机相对复杂者。一些渐显老态、实权在握而又提升空间有限的中老年辞官者之所以备受企业家、商人甚至大学、科研院所欢迎,真实的原因怕不在于其经验、素质、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更不在于其年龄优势,而在于他们通常能在“官场”与“商场”之间架起一座利益输送的桥梁,发挥企业“驻京办事处”般的作用。

第三波下海潮被一些人视为拴着保险带、套上救生圈的干部下海

主持人:在市场经济初期,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鼓励干部下海,还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其效果如何?

李春成:经济发展既是老百姓对于官员的最大期望,基本上也是国家干部被考核的第一标准。在21世纪初,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使出了“干部下海”以“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这一招。正因为是为了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发展,所以,这种下海往往是留有归路、官帽犹存的“半下海”,有人称之为拴着保险带、套上救生圈的干部下海。这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政策吸引力,二是解除“勇士”们的后顾之忧。

吉林省榆树市市委2003年“1号文件”宣称,从2003年3月1日起,至2005午3月1日止,市委决定在干部中开展“离职锻炼、建功立业”活动。当年3月,有1300余名公务员,在“保留身份、保留职务、保留待遇”的政策承诺下,带薪下海经商。

湖南省人事厅2003年7月出台的旨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民企人才政策”令人更为安稳无忧。该政策规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可以领取工资补偿,到私营企业上班。

事实上,全国上下很多地方都出台了诸如此类的“经济”下海政策。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