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干部下海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尽管初衷有其可取之处,但思路和方向是错的
主持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那干部下海经商,是否扰乱了经济发展?
李春成:让干部投身市场经济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可以让干部们通过打工、创业、参加生产,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不能排除这些下海者也能发现新的市场机会,或是新的商业形式,或是成为新的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的拥有者。第二,更重要的是“洗脑”和转变观念。亲身体验式的学习,能够加深干部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感受市场的良性运行所必需的制度支持,洞察现有规制政策的漏洞,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三,对于财政紧张的地区,由于真正裁减公务员难上加难,“半下海”的举措也不失为一种减少财政赤字的没办法的办法。第四,异地下海者能够带来资金、技术、理念和项目等,至少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
在批评者看来,干部下海经商多数是一种权力私有化、资本化的延伸形式。实际上是对现有资源的转移和垄断,本身并没有给市场和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和机遇,只不过是市场赢利者发生了转移,实际上是与民争利。发展经济根本不足以成为干部下海的理由。此类“半下海”根本不可能促进市场经济,相反,只会扰乱经济秩序、破坏市场公平,其弊远远大于利。
总之,通过干部下海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尽管初衷有其可取之处并可能取得某些表面成就,但其思路和方向是错的,结果是事与愿违,短期的、表面的成功是以政府职能不清、官商角色不清、市场公平受损等长期的、深层的损失为代价的。
下篇:当前干部下海引发的道德困境
无论是继续从政为官,还是下海经商,都有得有失,由此形成所谓的“双重趋避冲突”
主持人:近年来,党政机关干部下海经商现象日趋增多,社会各界的评论此起彼伏。就下海干部来说,他们有何焦虑和困惑?
李春成:在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占据道德评价优先权和话语主导权的中国,辞官下海者必然体会到某种负罪感、不忠诚和自私。因此,他们由内而外感到道德虚脱,对自己的行为缺乏道德肯定。给人的印象是,尽管权利在他们那边,他们却因负罪感躲躲闪闪。其表现是不敢为自己的权利大声辩护,甚至,有的当事人自己也未必真的确信,辞官下海是他们的权利。
对于干部来说,无论是继续从政为官,还是下海经商,都有得有失、有利有弊,由此形成所谓的“双重趋避冲突”,致使某些干部心猿意马、犹豫不决。然而,真正令那些已经或意欲“下海”的干部感到焦虑和困惑的,不是这种个人利益得失之权衡,而是亲戚朋友的不理解,社会舆论、相关党政领导对于干部下海的各种评说和莫衷一是:有唱赞歌的,有唱反调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