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干部下海,潮起潮落与道德困境   (5)

北京:干部下海,潮起潮落与道德困境 (5)

主持人:具体评说都有哪些?

李春成:有的认为这是新时代的新生事物,有的认为这不啻是时代精神的倒退;有人认为这有利于国家机构精简,是对党的政策的支持,有人认为这是对党和国家的背叛和“忘恩负义”;有的认为这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弘扬市场经济伦理,有的认为这是一种“期权”行为,会扰乱市场竞争,影响很不好。于是,从当事人到亲戚朋友,从社会舆论到官方意见,从新闻记者到专家学者,各执一词,相互间充满着道德分歧和伦理悖反。

还有人怀疑,下海干部中可能有两种人:一是“洗钱”者,即利用下海将官位上以各种方式捞取的“黑钱”净化。二是“权力兑付”者,即干部在“下海”之前已经用权力给足了老板们好处,慑于党纪政纪法纪,没有将权钱交易及时兑现,留待“下海”之后兑付已经谈妥了的回报。于是,权力变成了一种“期权”。有人质疑:商业人才价值需要市场的检验和评估,有的辞官下海者凭什么初来乍到就能拿50万甚至更多的年薪?!如果假给,则有洗钱的嫌疑;如果真给,则难免期权兑现的嫌疑。

干部下海是一种败德行为,还是一种社会进步

主持人:有人认为,干部辞职下海,不仅会给本地或本部门的工作造成被动,而且从人才培养、管理角度来看,对国家和集体造成的“隐性损失”也是巨大的。对此,您怎么看?

李春成:这个观点往往能得到很多人的共鸣,尤其是党政机关干部和比较看重忠孝传统的老百姓。他们往往比较强调“知恩图报”、“从一而终”,强调“公”高于“私”、集体优先于个体、纪律超越权利。因此,干部下海就被视为缺乏组织纪律观念、见利忘义、缺乏忠诚感。这种观点的背后实质上是一种“官本位”、“政府本位”,似乎只有“当官”才能为公共利益服务,只有政府才是人民利益的唯一的合法的代表。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干部下海就等于由公而私,等于抛弃公共利益专营个人利益。总之,持这类观点者认为,干部下海是一种败德行为。

与“败德行为”论相反,有人认为,机关干部能辞官下海,本身就是一种进步。首先,干部下海是对“官本位”思想强有力的挑战,对于人们解放思想、正确对待公共权力无疑是一贴好药。其次,干部下海对于社会进步也有深远的意义。此外,干部下海“对改造中国文人身上的官场人格是有利的”。通过这种典型的社会角色转换,可以促进人们的价值观念的转换——由权力价值中心变换成金钱价值中心,深化对诚信价值的认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