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需创新环保模式

中国急需创新环保模式

近日,被称为“最严环境保护法”的新环保法规出台。

最近两三年来,京津冀经常处于雾霾之中,就全国范围而言,也基本如此。新年伊始,环保部即通报,全国15%的国土遭雾霾,北方20城市污染严重。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时候,在去年全国雾霾最严重的时候,全国有50%左右的国土遭遇雾霾,20个省的104个城市遭遇严重污染,考虑到我国实际上适合居住的范围,大约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内,则主体国土,约80%的区域遭遇污染。

发展模式转型迫在眉睫

传统发展模式,已至尽头。

改革开放30 多年,中国以年均约10% 的速度,保持了高速增长,中国亦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近现代以来大国崛起的轨迹来说,一个国家的飞跃期,不可能无限长久。

就目前而言,中国正在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高速期向平稳期过渡,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发展速度,不可以永远高速,而一旦中国步入平稳期,要在强国的竞争中胜出,必须另辟蹊径。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粗放,在环境领域牺牲巨大,不少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一定程度上忽视乃是默许了对于环境的破坏,大规模雾霾的出现,是对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巨大警示。

中国的崛起,还面临着大国争雄的挑战。在2012 年的全球碳排放排名中,中国名列第一,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而在世界前六名中,金砖四国全部入选。未来10 年,不仅中国的经济总量要超过美国、印度和巴西, 也预计将在某天超过美国,而在2012 年,中国的资源消耗已经世界第一,中国的崛起,不仅要与发达国家争夺生存空间,更要与金砖国家争夺生存空间。

十八大报告突出生态文明概念,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为一体,建设美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去年的南方巡视中称,中国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由此,提倡一种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平衡兼顾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必然。中国的崛起,急需创新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大势所迫。

政府力量的局限

北京的雾霾借由两会,放大了中国环境污染的效应,终于引起了决策层的警觉。本次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称像对贫苦宣战一样,对环境污染宣战。

虽然国家公布了庞大的治污计划,政府决心很大,不过,未来的污染治理,不可忽视市场的力量,不可忽略社会的力量。

治理污染,首当其冲的,涉及到财力投入。而相对政府投入,发挥市场的力量更为重要。

在前一轮的污染治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级政府的财力投入,多数是不够用的。北京可以投入7600亿治理污染,未来可能达到1万亿,固然鼓舞人心,但是,全国没有几个像北京这样财力雄厚的城市。地方的另外一个难处是,最近几年,各地普遍投资过猛,积累了大量的地方债,地方还债任务繁重,而且未来民生投入需求巨大,在此情况下,投入环保的财力,恐怕更要受到限制。

来自中央政府的财力支持是有限的,国内多数城市应更多地依靠企业和社会的投入。本次中央政府准备拿出50亿元治污资金,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发放,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具体包括京津冀蒙晋鲁6个省份)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重点向治理任务重的河北省倾斜,其中,河北也就得到40%的资金,也就是仅仅20亿。

要推动地区之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但是,转移支付仍然是一个政府手段,而且在短期内难以建立,甚至有时候跑偏了,比如本次南水北调东段,江苏扬州是东线的水源地,但从2006年至2013年,当地水价却连续7年上涨,而涨价名目,是代缴“南水北调工程基金”,本来是应该获得补偿的地方,却要为南水北调的成本买单。在未来,这种情况仍难避免。政府之手,有时候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让资本而非权力更多主导环保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绝非一句空话。

在过去几年的投资热潮中,民间的投资,逐步超过政府的投资,去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中,近60%为民间投资,BT模式在各地普遍流行。未来在环保方面,民间力量超过政府力量,亦应为大势所趋,广开财源,方可保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进行。

目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在全球推行“自然资本宣言”(NCD),倡导用金融手段,包括贷款、投资和保险等模式,推动生态环境方面的事务。未来,环保金融的模式在国内的需求亦将日益扩大。比如北京方面曾拟对居民征收大气污染方面的费税,引起了很大争议。如果是金融机构或者是企业先期投资某一个小区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比如植树种草,然后通过改善环境之后,再向居民收取一定费用,就比政府运作要灵活得多,而且无需动用政府财力。

未来,地方的工业污染治理,也需引入市场机制,比如由一家公司出资,治理某条河流的沿线污染,然后由此家公司向造成污染源的众多企业一起收费。当下,对于工业污染,很多地方都是捡污染最厉害的企业进行罚款,以图杀一儆百,最后实际并没有解决污染问题,而借助市场的力量,则可真正起到作用。

近年来,中国的赤潮现象越来越严重,中科院生态所在广东湛江和雷州半岛进行红树林复原,以及黄河三角洲湿地复原,未来即可借鉴国外湿地修复模式。在美国,流行一种“湿地银行”的模式,比如地产商建房需毁掉一块湿地,就必须出钱在别处另建一块同等价值的湿地,此时,就可以发挥NGO或者是企业的力量。让其先行出资修复或者重建湿地,最后,地产商出钱,建设方收回成本并赢利。美国最著名的湿地银行家Kevin Erwin,就曾参与了佛罗里达等地的湿地修复。未来,在生态破坏严重的中国,这种模式亦前景广阔。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