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巨头大举入华 我国种业面临挑战(3)

摘要:根据国际种子联盟(ISF)的数据,我国商品种子市值为9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12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业内人士预计,由于我国目前部分粮食品种种子的商品化率还比较低,整个市场的潜在市值约为150亿美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成为跨国种业公司争夺的焦点。

在国际市场中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记者了解到,跨国种业公司进入我国后,并没有采取传统的技术贸易等方式,而是更多地进行直接机构扩张,通过设立研发中心、合资企业、开展合作研究等方式积极进行研发布局。由于我国对种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够,国内优良的种子资源通过不同途径流失到国外,形成侵蚀我国种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谢华安说,在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中,种子资源是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只有基因受知识产权保护。但是我国种业公司和科研机构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跨国种业公司有很大差距。 

特别是转基因生物技术育种领域,跨国种业公司处于垄断地位,我国拥有的核心专利几乎为零。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全球通过专利合作协定(PCT)途径申请的转基因技术专利总共91572件,其中美国申请57597件,占62.9%,日本7862件占9%,而我国仅有1829件,占比仅为2%。

由于跨国种业公司在基因产权、新品种权及关键专利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推进主要粮食作物转基因品种的商业化存在陷入“专利陷阱”隐忧,我国农业生产主导权面临严峻挑战。 

许多基层农业干部、种养殖大户纷纷表示,现在不少地方过于重视引进“洋品种”,轻视国内育种和对“洋品种”的本土化改造,导致“洋品种”对“土品种”加快替代,过去一些耳熟能详的优质本土品种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长此以往,随着国外品种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我国本土种子资源将被淘汰,国内部分品种育种能力将逐步丧失。 

任光俊表示,在加强危机意识的同时,也应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跨国种业公司进入中国。中国种业要尽快熟悉国际惯例和游戏规则,制定出一整套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战略战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企图禁止外国种子企业进入国内市场是不现实的,国内种子企业、科研机构应学习和借鉴跨国种业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在竞争与合作中提高自创新能力。(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