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拒众流,方为江海(2)

北京:不拒众流,方为江海(2)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讲话中的哲学思想

摘要: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基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更深认识,是基于对中国文明历史的更深领悟,体现了全球化的时代眼光,反映了中国崛起中的文明自信。

“大邦者下流”,中国先哲老子所说的意思是,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在当今多样性的世界文明格局中,中国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要善于发现各种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关于时代眼光和文明自信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所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长江之水,挡也挡不住。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更直接、更密切、更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不封闭、不僵化,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我们在文明问题上同样要有开放心态、世界眼光、时代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全球化减少了文明的隔阂,但并未消除文明的偏见和误解。一些人对中国有偏见,主要是源于陌生、隔阂和不了解。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基础就越牢固、越广泛。我们不能因为存在对中国偏见就拒绝文明的交流,而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同时,我们主张要有文明新思维,而不让思维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

宇宙浩瀚,星汉灿烂。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通过吸收借鉴,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自信地吸收借鉴。当今中国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充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充满着文明自信。在这种时候强调对人类文明的吸收借鉴,既是自信的表现,也是自觉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不管是哪个国家、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