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高考舞弊暴露什么问题? (2)

大规模高考舞弊暴露什么问题? (2)

考场秩序何以系统性“失守”

一个牵涉多个环节的非法产业链上,没有任何人表现出哪怕一丝道德愧疚,不得不让人感慨这些人道德上的无感乃至麻木。高考已经成为测试社会公平的最敏感的“试纸”,高考考场上出现的任何瑕疵,都可能在公众心中引起最大的不安和不公平感。

报道通过“线人”提供的视频资料证实,多名河南某县考生的家长,通过中间人雇用武汉多家高校的在校学生,赶赴河南为考生替考。组织替考的中间人疑似武汉某高校教师,而替考考场涉及的各方,如考生、家长、枪手、中间人,乃至考场监考老师和县级监考主管,对替考一事均充分知情且有份参与。由此可见,至少在被曝光的河南某县,替考“一条龙”服务的背后,是围绕高考考场秩序而设置的诸多保障系统出现系统性失守。

高考舞弊并不算新闻,多方串联的集体舞弊案近年来也屡有曝光。此次事件的“新意”在于,由于线人身份特殊,其所拍摄、提供的视频资料极其详实和充分,使我们得以完整窥到这桩集体替考舞弊事件的各个环节,和其中当事各方的行为、作用和心态。而其中最令人不安的,是当事各方的坦然、自信和从容。

首先,自称某“老师”的替考组织者,对组织替考一事有着充分的把握。在他们对替考枪手的说服动员过程中,对“有钱就能搞定一切”的法则,有着足够的自信。而事后在考场中发生的一切,也证明他们的把握和自信并非虚言,那些本该维护考场纪律,发现和制止舞弊行为的监考老师们,果然如替考组织者吹嘘的那样,对存在明显破绽的替考者视而不见。虽然视频中并未直接揭示他们被买通的过程,但其间的内幕却不难想象。

其次,那些受雇替考的在校大学生们,虽然也曾出现小小的担心和纠结,但很快就在数万元酬金的诱惑下轻装上阵。而且,他们所纠结和权衡的,只是被抓的风险与酬金数额之间的风险收益比,却从未提及他们的替考行为给考场纪律和高考公平带来的破坏。从他们在考试中表现出的水平看,他们都是凭着自身努力,通过正当考试进入大学的好学生,可是他们不仅没有对替考行为表现出任何道德愧疚,甚至不曾想到由于他们的行为,可能有多少像他们当年一样努力向学的学生,被挤出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大学。

“供方”如此,作为“需方”的考生和考生家长,也没有任何人表现出一点愧疚和不安,相反都是从容自信甚至堂而皇之,似乎他们正在操持着的不是一桩违法的勾当,反而是一件理直气壮的正当行为。

一个牵涉多个环节的非法产业链上,没有任何人表现出哪怕一丝道德愧疚,不得不让人感慨这些人道德上的无感乃至麻木。而在风险收益比的盘算上,这些违法者似乎也安然无虞——呼之欲出了许多年的《国家教育考试法》至今没有颁布,而作为一份部门规章,现行《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对考场舞弊行为也没有足够的处罚权限和力度。内无自我约束,外无法律惩罚,替考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有人受利益诱惑而积极参与,也就毫不足怪。

高考已经成为测试社会公平的最敏感的“试纸”,高考考场上出现的任何瑕疵,都可能在公众心中引起最大的不安和不公平感。因此,整饬考场纪律、维护考场秩序和考试公平,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都不会过时的任务。为此,必须尽快颁布国家层面的《国家教育考试法》,使处理类似考场舞弊案有法可依。同时,加强师德教育,让各级学校的教师都知廉耻、守师德,面对考场舞弊等违法现象,做到不纵恶、不失守,也显得格外重要。(张天蔚)

严查操纵高考替考的“内部人”

当众多考生拼全力备考,紧张参加考试同时,一些人却可以花钱请人替考,“考上二本2万,一本3万,重点一本5万,若考上全国名校,酬劳再商量。”毫无疑问,每一次成功的替考,就是对其他考生录取机会的剥夺,是对高考公平的严重破坏。

公众的疑问在于,为何这些替考能一路无阻?替考组织者的说法,是提前做好了内部打点,买通了主考官;而且,即便替考者被查出来,只要他死不承认,替考组织者就可以找关系把事情摆平。而就在10天前,有媒体也曝光了北京几名大学生到外省参加替考的新闻,替考组织者甚至称花钱找替考的家长“是教育局高招办的,一切都安排好了”,这些信息是否属实?

其实,从此前被查出的高考替考案件中,“内部人”涉案已非常普遍,例如2012年天水替考案案发后,50多名公安、教育等系统人员被查,2007年河南郸城替考案,包括郸城县教体局局长、招生办主任等10多人受处。那么河南以及北京学生外省替考案中,背后恐怕也少不了“内部人”在操纵。

替考事件频繁发生,但是目前,相关部门打击替考的力度却不尽如人意。许多替考事件都是媒体曝光后才受到追究,这显示出,相关部门打击替考的主动性有待提高,方法有待创新。另外,每次对查处的替考案处理,许多涉案官员等“内部人”多是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这是否过轻?

从这些替考事件中,我们也看到一些高考监管机制的失效。例如指纹验证形同虚设,替者用指纹膜就可轻易骗过机器;还有高考监管者本身的监管问题,为何主考官的权力难受到制约……可以看到,替考现象的蔓延,暴露了高考管理的很多漏洞。

另外,从许多替考事件中可发现,县城,尤其是一些不发达、较偏远的县城,往往是高考替考的高发地区。因为在这些地方无论是民众监督还是媒体监督都比较薄弱,再加之这些地方各部门的官员之间沾亲带故很普遍,所以很容易组织起对替考的保护网。针对这一现象,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在县一级的监考管理,实现有效的制衡和规范。

替考事件曝光,固然需要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给民众一个真相,让违法者付出代价。同时,更要看到,改进高考监管,杜绝“内部人”干预的空间,才是遏制替考蔓延的根本之策。(综合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光明网、央视网等报道)

本文关键词: 高考舞弊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