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说出“心里话”

让老百姓说出“心里话”

摘要:没有敬畏,如何能听到群众的真实意见?党员干部要想真正为群众服务,干出一番事业来,就应该坚决摒弃侥幸心理,改变作作秀、演演戏在群众面前蒙混过关的方式,以敬畏群众的心态,不怕苦、不怕累,和群众交心谈心,真真正正听到群众真实意见,踏踏实实解决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

党和群众的关系原本就是水与舟的关系,有了水舟才能航行,若舟离开了水,舟将寸步难行。可是很多党员和政府部门已经忘了这个关系,当下,一个不容忽视的实事是,不少单位在征求意见或听取群众看法时,听不到群众的真实声音,或者是零意见,或者是不痛不痒的意见。

这是怎么了?难道是群众没有意见?还是群众不愿发出真实声音?这明显就是后者。从让“公民说话”到“公民不说话”的过程中,政府与公众之间存在着一条尴尬的鸿沟,理论上讲,政府向公民征求意见,是本着政务公开,提高公民对政府工作的参与意识的原则,但成效缺缺,说明政府在征求意见之后的工作并没有达到应该有的强度。公民并不是不想表达自己的诉求,对于政府的工作也存在着很多疑问,但却不发一言,追根溯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出在部分党员干部身上。一是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接触浅尝辄止,一些干部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觉得群众的事情繁杂,做起来麻烦,甚至费力不讨好,不想或不愿深入群众,“独善其身”,即便到基层开展工作,也是稍微走走过场,对群众不闻不问,疏远了干群关系,群众不了解、不认识干部,索性不愿提意见。二是干部作秀成本低效益高,如果说前一类干部脱离了群众,那作秀的干部则是在忽悠群众。干部作秀一般成本较低,只需在下基层时把表面功夫做得风风火火、轰轰烈烈,向上级明确表明自己是如何的关心群众,对群众是无微不至地问候,赢来的是电视上有影、广播上有声、报纸上有文,展示个人形象的机会。一回到岗位后,立刻就恢复形式主义的面目,把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困难忘得干干净净,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搞得群众不想提意见。三、提出的意见得不到重视。政府在收集意见之后,不能够及时的向公民做出反馈,在公民提出的意见之下,政府的执行力并没有发挥到实处,对于合理的意见,长期没有制度性反思与建设,提出的意见没有真正得到落实,降低了工众参与的热情度。四、没有建立起对征求意见的后续反馈与公开制度。对于合理的意见,无法及时的反馈到基层,提出的意见变成隔靴搔痒,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公民参与到政府工作变成纸上谈兵,只把这个当作一种形式和姿态,本质上根本没有尊重民意,也没有民意能真正上达。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解决这种局面,应改善诉求的采集、反馈流程,以科学化、全面化的模式,得到准确的诉求,精准地解决问题。群众和自己的小组干部,在问题现场,对着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是可以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处境、诉求的。但是,改变环境,去到不熟悉的政府大院、单位、办公室,面对各级不熟悉的干部,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争执的相对方、证人,只凭自己一面的诉说,出现听不到真实声音、零意见、不痛不痒的意见,是难免的。笔者认为,要解决这种问题,一是去到征求意见或出现争执、诉求问题的现场,由群众熟悉的当地组干部、当事人、证明人、村民代表共同讨论问题,多角度、全面地了解问题。二是去到群众家,真诚交流,最好是能在村里住上一阵,和群众们一块吃饭一起劳动,打成一片,多看多听多问,收集意见和问题。

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公仆,应该以人民意愿为最高标准,不懂敬畏,何来尊重?没有敬畏,如何能听到群众的真实意见?党员干部要想真正为群众服务,干出一番事业来,就应该坚决摒弃侥幸心理,改变作作秀、演演戏在群众面前蒙混过关的方式,以敬畏群众的心态,不怕苦、不怕累,和群众交心谈心,真真正正听到群众真实意见,踏踏实实解决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