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小贩互换”只是利益协调第一步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形形色色的角色。不同角色的差异,就在于角色权利、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存在区别。在过往的叙事中,城管通常被塑造为拥有权力身份的强者,小贩则被视为“夹缝中求生存”的弱者,“城管小贩互换”不仅是身份和标签上的变更,也是角色权利、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的更换。
城管和小贩的纠纷和冲突,说到底就是不同角色规范之间的矛盾。城管有来自行政和舆论上的压力,小贩也有被清理、被整顿的风险;城管和小贩都有各自的爱与怕、累与痛,这样的角色体验,通常不足为外人道也。“城管小贩互换”让彼此有了一个参与式观察的机会,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对方的艰辛与无奈,消除距离感和隔阂感。
这边,城管追求公共秩序;那边,小贩谋取生存机会,作为利益相关者,城管和小贩有没有可能实现良性互动?同样的工作职责,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更具使用价值、更具可操作性,将文明执法落到实处,是城管面临的一个现实考题。对于小贩而言,让利益博弈在法治框架内运行,避免过激维权离不开自我救赎。
在一些人看来,“城管小贩互换”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城管与小贩之间的冲突。诚然,城管与小贩的矛盾,固然有彼此了解不够的短板,但关键的是,社会治理方式的滞后,让城管和小贩处于对立两极。即使城管和小贩互相体谅,制度的“非人格化”也会让庸常之恶大行其道,从而上演城管与小贩的猫鼠之争。
可是,公共政策的尽善尽美,固然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也离不开细节推动和公众参与。“城管小贩互换”虽然不具备大面积复制的可能性,却传递出难能可贵的制度善意——在利益多元多变时代,实现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协调,需要从加深了解、增强互动开始。
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设身处地的理解,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话语裂痕才会消弥,公共生活才会更加温暖。少一些情绪化的先入为主,多一些克制的理性思维;少一些偏见与歧视,多一些包容与接纳;尽管实现利益协调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城管小贩互换”只是第一步,却依然值得肯定。
城管小贩互换角色能改变什么?
互换角色的目的在于“换位思考”,假如小贩与城管之间没有真诚的交流和沟通,而是充满着隔阂、对立、对抗,他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对方的苦恼是什么,对方的苦衷在哪里。结果,在执法与管理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摩擦和冲突。不仅小贩们觉得自己很受伤,被封为“黑社会”的城管们也是满腹牢骚。
所以,互换角色可以是加深理解的一个方法。它能够让本来处于对抗的双方,有一个相互认识和理解的机会。但若想以这样的方法解决商贩与城管之间的对抗,似乎有些难。一方面,互换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而已,没有多少商贩和城管可以互换角色,也不可能长久地互换角色,他们没有机会长期生活在对方的世界里,养成对对方的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商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起因并不是缺乏理解,就算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他们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对于彼此的生存状态不可能所知不多,造成他们隔阂和矛盾的更主要原因,在于执法过程中管理与管制思维的摇摆——对于商贩到底应该管理还是管制?一旦管理变化为管制,就可能引发商贩的不满和对抗。
本来,管理是城市发展所需要的。无论商贩有多少理由在城市谋生,他们都是需要管理的对象。如此,城市生活才能更加井然有序,而商贩们也才可能更加有效地融入城市生活。但在日常的管理中,因为对城市发展外在形象的过于看重,城管在管理过程中滋生了管制的思维,他们想的通常不是有效管理,而是有效管制。管制的结果至少是表面上看上去很美,很干净,而这显然会伤及商贩的切身利益。
在管制思维的作用下,商贩就是城市生活中脏乱差的制造者,他们的存在似乎是在给城市治理添麻烦,而城管就是喜欢打砸抢的“黑社会”,为了快速出成绩,他们通常相信拳头而不是嘴头,他们通常喜欢简单粗暴,而不是和风细雨。于是,彼此之间的刻板成见开始固化,商贩和城管成为了城市整治中的“猫和老鼠”。这种刻板成见的养成显然不仅仅是因为缺乏了解,想以互换角色的形式,消除这种刻板成见无疑过于乐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