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阵痛”:“高考后综合症”

摘要: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精神沮丧;因志愿填报不顺心而抑郁难解;因等待录取结果而忧虑惶恐……心理专家认为,高考后的种种异常表现,属于“高考后综合症”的典型症候,如果不加注意,恐怕会形成恶性循环,成为伴随人生的持续“阵痛”。

“独木桥”成“心头患”

毕业于长春市一所重点高中的林子杭学习成绩名列班级前茅,但是高考结束,他对照网上“标准答案”自我估分却大失所望,为此,他的情绪低落,甚至变得暴躁。

这样的状态,让林子杭的母亲冯杰感到焦虑,不得不请假回家陪伴儿子。而当高考成绩公布后,林子杭才发现,网上的“标准答案”是非标准的,他的高考成绩并不比平时成绩低,不禁由悲转喜……然而,他如此这般的心理变化,让母亲病了一场。

1

(图片:6月15日,2014年吉林省高考文科试卷在东北师范大学有序进行。)

像林子杭这样,高考后心烦气躁的人不在少数。不少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感觉没有发挥好,没有表现出自己应有的实际水平,情绪变得低落,甚或伴随出现强迫行为,自怨自责,负疚心理强烈。

与考生相比,家长的心理压力也不小。高考结束后,考生家长张光明非常惆怅。

“高考成绩一经公布,女儿发现自己的成绩与平时相差30分,就吃不好、睡不香,一直自责,甚至把自己关进房间不出来。于是,我一夜急白了头发……”45岁的张光明指着自己发白的鬓角说。

“在与孩子一起等待高考成绩的日子,我经常梦见自己回到当年高考,卷子发下来了,可我一点儿没复习,看着别人刷刷地答题,自己心急如焚,考试内容多半是看不懂的数学,或者是从未背诵过的历史,常常在一身冷汗中惊醒。”考生家长张静蕾说,“24年前,自己就被高考煎熬着,如今再次与女儿一起承受高考的煎熬。”

2

(图片:2014年,安徽省51万余名考生参加高考,计划招生357480人。)

吉林大学心理系教授胡远超坦言,高考是一个重大的心理应激(压力)源,其意义在于——很多时候超越了高考本身,且成为学生家长寄托自己人生价值、希望,以及尊严的一个交集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家长出现不同程度典型的应激反应属于常见现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