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告别“被安排”的慰问 摆脱形式主义困境(2)

【案例】告别“被安排”的慰问 摆脱形式主义困境(2)

逢年过节,领导慰问,是传递官员亲民的“传统曲目”。既然是为了体现关爱亲民,诚意比形式更重要。不过,粗略浏览很多领导们的慰问画面,不难看见,一些领导慰问,已然只剩形式这具空壳,并无多少诚意——动作表情雷同,慰问品总是油米棉被,就连慰问的话,也被电视主播的画外音格式化了。

这样雷同的领导慰问,在很多民众眼中,也许早就成了一场形式主义的表演。而那些被经常安排慰问的人们,也渐渐学会了怎样配合镜头。也许就是为了追求“画面感”,一些地方喜欢提前安排“关系户”或“重点户”,这样能让慰问的“效果”更好,当然,只是一些官员们自我感觉的“效果”。

从广州市长到金华书记的先后表态,证明很多官员也并非不知道内幕,只是让人奇怪的是,为什么迟迟不见改进,没有“实质性行动”呢?

客观而言,从根本上改变困难户的生活境遇,需要具体民生政策或施政方针的改善和落实,不能靠逢年过节送点油米棉被,类似行为更重要的价值,也就在表达政府的一种立场。一旦把慰问和改变贫困的意义割裂开来,一些官员就算明知慰问是被安排的,可能也会觉得只是“小事”,缺少去彻底扭转的动力。而这样的行为一旦得到上级的默认,下级自然就投其所好,让形式主义成为惯例了。

殊不知,这种实质等同造假的慰问,不仅渐成让民众反感的形式主义,也传达一种容忍弄虚作假的信号。如果在慰问贫苦这样的小事上,都无法做到真实,那一些民生政策的推行,会不会也上演这样上下默契的造假?就此而言,对关系户的明知故“问”,不仅无法释放出官员重视弱势群体的善意,还有损相关官员乃至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

要告别“被安排”的慰问,从根本上摆脱形式主义的“傀儡困境”,除了依靠由外而内的制度监管和舆论监督发力之外,也需要对此问题有觉察的官员主动改变。其实很多饱受诟病的官场形式主义,一些局内人并非不知道,缺的是行动的勇气。

领导下基层“被安排”不是问题症结所在

市委书记“被安排”本身不是坏事,而是体现权力组织化运转的好事,它说明一座城市的最高权力被关进了组织结构设置的制度化笼子。但是,金华市委书记为何还要将“被安排”当成自己的一个错误而进行自我批评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看的是关系户和重点户”,而不是应该看的困难户。这的确是个错误,但不是“被安排”这种形式必定要产生的错误,而且它只是问题的结果,而不是问题的原因,因此也就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何好的权力组织形式却得不出对的结果?

民主生活会上进行自我批评已在各地展开,这是一个好势头,但自我批评并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到问题原因,从而进行必要的整改,但如果仅停止于对问题表象的辛辣表态,而缺少深入的剖析,就会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事论事的胡同,那也会沦为一种粗浅的形式主义。对于金华市委书记“被安排”这样的事,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这一方面说明一把手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是“一言堂”,因此这种“被安排”也是一种民主的进步;但这种“被安排”得出的不完美结果,也说明一些主要领导的思想上还缺少前置性的更深层次民主权利意识,不完整的意识就会产生不完美的结果,而这个不完美的结果,往往又被误认为是问题的原因,这有点本末倒置。

因此,市委书记“被安排”本身并不是坏事,坏的是这之前一把手对班子每一个人进行工作方向安排时存在的成色不足。所以,要改的并不是一把手“被安排”的本身,而要改的是如何才能在一把手“被安排”之后得出正确的结果。

“被安排的困难户”与“无人修改的剧本”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召开一次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要求领导干部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一针见血,要达到“红红脸、出出汗”的目的。许多地方政府官员能讲一些让自己出汗、让别人流汗的实情,百姓也能够听到一些官员的内心独白。这都是不小的改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