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告别“被安排”的慰问 摆脱形式主义困境(3)

【案例】告别“被安排”的慰问 摆脱形式主义困境(3)

但即便如此,公众仍然对一些在民主生活会中的爆料感到吃惊。比如,一个地级市委书记对于“知道困难户都是被安排的关系户和重点户”的自我批评,就让许多网友大呼不理解。按理说,一个地级市的“一把手”,做事时有很大的自主权,但为什么明知是一些形式主义或官僚主义或者非常虚假的东西,还要表现出“默许”的态度呢?

明知困难户是假的,偏偏还要去那里慰问,这首先说明了一些官员已经习惯了一些形式主义味道很浓的角色,也麻木了对于虚假表演的基本良知。甚至可以说,在形式主义的强大力量之下,很多官员都变成了一个演员。而且,在演技方面,根本不露破绽。官员去参加什么活动,都是属下安排好了的;官员只有出席的时候操操心,有的甚至于一点也不用操心,只在相应的场合里握握手、说几句客气话,仅此而已。至于行程如何安排,以及事情本身是否属实,都根本不管不问。

再者,在社会救济制度还没有完全健全之前,一些官员仍然习惯于带一些大米、面粉、食用油之类的物品进行所谓的慰问,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救济”。似乎这样做就是对贫困家庭的最好帮助。而且,对于拎着米面油进行的慰问,往往有长枪短炮和拍摄团队。似乎救济已经远远不是目的,而是让领导上镜才是目的。在这样的慰问过程中,剧本早已写好,相关官员只需要按剧本行事,而被慰问的所谓困难户,根本不是主角,要么只是配角,要么只是道具。

谁应该修改这样的剧本?谁有修改剧本的权力?除了官员自己,没有别人。虽然说形式主义的很多东西,在效果上,看似充斥着所谓的正能量,但这也只是自欺欺人。在看似强大的所谓体制里,如果连地方政府主要领导都习惯和麻木了这种虚假,其他人又有什么力量和胆魄来进行改变呢?因此,所有的官员都应该去尝试着打破旧有的那些看似正确实则荒谬的传统,尤其是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党政“一把手”,更有义务和责任做出这样的改变。

其实,地方政府官员做出积极的改变,并非难事,困难也没有想象中大。记得李克强总理在内蒙古调研时,有一位光着屁股的小男孩出现在了电视镜头之中,甚至有点“抢镜头”的味道,可这样的镜头仍然出现在了中央媒体上。这充分说明,调研也好,慰问也罢,剧本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逻辑缜密和永远高大上的,只有真实的才是最好的。中央领导尚且能够做到,一个地方政府“一把手”想改写“慰问困难户”等形式主义的剧本,相信也不是多难的事。

“明知被安排”说破多少“皇帝新装”

和“批评人不讲究方法”、“自己不拎包”之类的不痛不痒相比,“明知道被慰问的困难户都是被安排的”这种自我揭丑,比较尖锐,也说破了当前考察调研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皇帝的新装”。

事实上,不论是深入基层的领导,还是群众、观众,都知道领导下基层考察或慰问中,有很多场景都是事前安排好,一些群众被事前导演过,甚至基层会组织一些人员充当“群众演员”。近乎公开的造假所以流行,主要原因是上有所好,领导们想要那种镜头,习惯了摆拍式宣传,以至于不在意坊间如何议论,那么,基层干部除了迎合,基本没有别的选择。

“明知道是被安排的”,这不仅是自我批评,也是在替大家揭丑,很多官员都穿过这样的“皇帝新装”。表象上,属于形式主义,而深层次的问题,其实是监督弱效、话语权独大造成的强势心态——官员喜欢怎么下基层,就怎么做,造假不怕群众知道,也不怕群众有意见,因为群众意见不是当饭吃的。正因为一些官员这种自我主宰的心态过于强大,不甚在意甚至蔑视群众感受,才导致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霸道作风日益严重,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困难户也好,受访户、调研对象也罢,“群众意见”其实是背好了的台词,批评或反映诉求要么隔靴搔痒,要么点到为止,而表扬上级、歌功颂德则不吝溢美之词,然后是领导们非常满意,个个满面春风。而下去以后群众会怎么说,领导们不是不知道,但如金华市委书记所说,“嘴上说改进,就是没有实际行动”。

自我揭丑,说破“皇帝新装”,揭丑的尖锐确实难得,但揭丑只是手段,终止慰问、考察和调研中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最终和群众走到一起,才是目的。那么,一位领导说破“皇帝新装”之后,大家会不会对形式主义和慰问考察造假感到脸红,才能检验转作风和自我批评的成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