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会荒”现象值得关注

农村“会荒”现象值得关注

“七一”前夕,笔者回老家探亲,晚上与来家玩的几位乡亲闲聊,得知一个现象,当前农村党员群众一年都难得开一次会。听到这个消息,笔者感到很陌生,这与当前有的机关单位相比,三天一大会,两天一小会,相差甚远。笔者认为,农村“会荒”现象值得关注。

谈起“会荒”,一些基层干部也许会说现在农村和过去不同了,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快速发展期,大家是各找各的发展路,各挣各的致富钱,村里开会喊破嗓子,为组织开会跑折了腿,也没有多少人来参加;有的村民则认为,当下信息传播渠道很畅通,村干部说不出什么新鲜的,看看电视,听听广播就行,不用耽误工夫听这些。村民大会常年不开,会造成农民对上级的精神不了解,对涉及村集体利益的大事不知晓,对法律知识一问三不知,甚至会对党和政府的一些方针政策产生误解、抵触。近年来有些地方农民因退耕还林、村务公开等问题发生纠纷,以及当前农村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赌博的泛滥,都与农村“会荒”有着内在的联系。

前不久,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基层党组织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靠开会长不出新农村,但“会荒”中更长不出新农村。“会荒”的背后,反映的是基层民主的缺失,是对普通党员和群众行使其管理自己家园权利的侵犯。无用的会议多了,农民反感;会议“绝迹”,农民照样不满意。通过适当召开会议,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和对话,宣传政策、释疑解惑,是改善和融洽干群关系、化解矛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做好农村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长期懒得开会,反映了基层干部责任心和工作作风问题,对开展农村工作很不利。当然,开会一定要讲究方法和实际效果,内容更要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

会风体现作风。开会如此,不开会也如此。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笔者希望,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两委”班子要经常召集群众开会议事,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千家万户,真正发扬基层民主,发挥党员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